
陈尚君先生近年来在艰深的文献整理工作之外,也时时留心于面向一般读者的文史知识普及。他以校订全部唐诗文献、重编《全唐诗》为立足点,标举“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其建树早为学界所公认。得益于充沛的资料占有与闲雅从容的趣味,撰作小文也多大匠运斤、优游不迫之妙。他在《古典文学知识》《文史知识》《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上开设多个专栏,已结集为《行走大唐》《濠上漫与》《唐人佚诗解读》等著作,依托网络传播的迅捷,深得读者欢迎。《诗唱大唐》依然是这一创作理路的延续,不过,与前三种书籍更偏重读者耳熟能详的名人不同,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把着眼点投向了皇帝、状元、禅僧、儿童、域外来客、一般士人等唐代社会的诸多群体,为我们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唐诗在唐代社会写作与传播的生动面貌。
“诗唱大唐”的标题既与书中所述唐诗之万千气象相得益彰,也令我们想起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序言中的著名论断:“文化是一个整体,为了把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活动,需要从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的著作中以及遗存的文物群体中,作广泛而细心的考察,把那些最足以说明生活特色的材料集中起来,并尽可能作立体交叉的研究,让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不管是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个社会)站起来,活起来,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迎面所接触的是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色彩和音响。”傅先生曾以此著启发无数研究者的路径,从另一角度来看,其融会文史的立场、深入浅出的文风,无疑也为我们揭示出普及读物的理想写法。《诗唱大唐》的话题围绕唐诗展开,却并不只关注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家,亦不囿于文学一隅,而是深入唐代社会、文化的多层面,正展示了唐代“所特有的色彩和音响”。
依托于广阔的学术视野,作者告诉我们,唐诗并不只是书斋中的读物,上至皇帝,下至儿童,都曾是唐诗的忠实读者与作者。在《唐朝皇帝的诗歌》与《唐朝皇帝点赞过的唐诗》中,作者把唐代皇帝视为普通读者中的一员,逐一梳理其创作与审美,既对他们的文学趣味进行排名,对政治建树也有点到为止的评骘,可以窥见作者之史识。《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介绍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文献中所见的学郎诗,妙趣横生,“盼望着下课,免不了打闹”竟是孩子们从古至今的相通之处。僧人们偏爱能够激发禅意的诗作,以此阐播佛法,海外来唐的客人们也参与到唱和之中,记录了带有异域色彩的悲欢。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作品可以如此的立体而多元,丰富而日常。”《诗唱大唐》提示我们注意这些拥有不同身份的群体,他们曾共同参与了唐诗气象的构建与传播,对唐代文学的全面描述,对此自然不应忽视。
对于杜甫、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大作家,作者则力去陈言,试图为普通读者提供新的认知角度。《杜甫的盛世危言》细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脉络,联系相关史事,力图全面解读杜甫忧国伤世的心声。文末写道:“这首长诗的生命力,则历久弥新,杜甫的警告,应为任何时代的统治者所记取。”《〈客堂〉:杜甫生命至暗时刻的心声》再次阐发作者《杜甫为郎离蜀考》中的重要结论,又借用“至暗时刻”之名,为观察杜甫晚年心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角。《刘禹锡之得妓与失妓》则基于作者在《“司空见惯”真相之揣测》一文中的结论,借此饶有兴味的话题,说明文献记录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微妙距离。
作者虽然以文史考据名家,而疏解诗歌辞章也同样当行,史识与诗心兼具。书中对杜诗名作、《全唐诗》中的“伪好诗”都有富于情趣的鉴赏,如对托名吕洞宾《梧桐影》一诗的解读,堪称隽永:“这首诗的主题是等待,是忘形友人间隔阔生死的等待。黄昏落日,秋风渐寒,相约见面,然而老僧已经远行。生死能够分隔彼此的友谊吗?约定的见面还是不能违背的。”除此之外,对唐人恶俗之诗、无良之行亦不吝酷评。《唐人恶诗八首苛评》中保留了不少陈尚君先生的性情之语,白居易对女性的虚伪,崔融献媚的无耻,皆难逃作者史笔之贬。又如书中对吹捧武后者的鄙夷,亦堪玩味:“有些人看到乾陵无字碑,就感叹女主具有让后世评说的高风亮节——对这些无知者,真该给几个耳刮子。”
即使是面向一般读者的介绍性文章,作者也不忽视重要学术成果的普及,引及浦江清、傅璇琮、孟二冬、陈冠明、徐俊等杰出学者的研究,皆隆重称道与表彰。作者在回忆与孟二冬教授的交往时写道:“虽为率尔之谈,但所涉文献之丰沛复杂,读者当不难体会。学术基础研究,应得到尊重。”这既是对孟二冬教授成就的认可,更是作者多年来秉持学术公心、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甘苦之言。
作者师承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先驱朱东润先生,朱先生曾在《八代传叙文学述论》中对传记的写作提出这样的要求:“文学的形态是外表,忠实的叙述是内容。”作者浸润唐代基本文献多年,对史实的严格讲求自不待言;书中叙述杜甫、韩翃、王鲁复、花蕊夫人的事迹,常有兴会意到的文学性叙述,无疑也是优秀的诗人传记,可谓忠实地践行了朱先生的理想标准。从具体的人入手,进而真正展现整个大唐的色彩与音响,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唐代诗人都曾活生生地生存过。”读者翻阅本书,当能领会此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