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足15秒到20分钟左右,网络短视频的学术概念尚未彻底分明,但近5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手机APP的传播普及,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9亿网络视听用户中有近九成已跟网络短视频有过亲密接触。这种浏览、观看的日常行为即是文化消费,这种特殊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又揭示着当代大众文化与时代文艺的某些特色。若说短视频的流行不过是社会文化“神经末梢”的生理反应,它却能以“倒逼”的方式挑战着传统的美学规范和文艺评价、教学机制。在文艺评论家的视野里,短视频大约只是被视为宏观文化现象中的一处活跃征候而对之加以现象批评、文化批评;而在高校视听学的课堂上,“如何评价短视频及其未来的生命力”却是青年们更为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其潜在需要是:可不可以教授一套生产短视频的独特技艺?
在此背景下,以文艺批评的方式介入短视频研究有其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作品”的立场审视来看,必然会产生并需要文艺批评,还是从学者、教师面对学生提问、寻求解惑的期待而言,文艺批评都该离短视频更近一些。也就是说,短视频以其庞大的总量、无时无刻不在的生产、泥沙俱下的面貌、丰富生动的反映在互联网中游刃有余,实际上也就充分具备了文艺批评本就该直面介入的现场和文本。
有评论者认为,网络短视频已无法用传统文艺作品的“文本”概念来分析了,其流动的、复制的、戏仿式、碎片化、交互式的“去中心化”特征,以及平台自身的评论功能、传播形式的设计,已有别于传统的文艺评论对象,呈现出典型的互联网特征,兑现着把创作、传播和评论的权利交还给每位网民的“技术—文化”契约。在此情境下,如何对之进行专业的文艺批评?在我看来,“作者”要素是永远不能忽略的。短视频的媒介和商业属性“带走”了我们熟悉的那种传统作者,也“带来”了新的作者。文艺批评应该跟新的作者“签约”。他们可能是农民、工人、大学生或民间艺术家,职业也可以是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摄影师、建筑师、舞者、街头歌手或网络作家,他们来短视频平台的初衷无外乎是想表达自我和流量变现,但他们使用了文艺的创作方法、技巧与创意,开始着意于短视频自身的技术和艺术总结,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艺术创作的“好胜心”和召唤批评的作品结构。而此时,恰是文艺批评寻找新“作者”和新“文本”的时候。
短视频的文艺批评因此更需要增加对作者、作品给予评价的面向。比如对李子柒的乡村田园(或者叫古风美食)系列短视频作品的评价就是一例,但此类评论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理论上讲,每一位会使用视频拍摄软件的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的作者,但这“作者”中又必然有审美、技艺的高下以及艺术经验丰富与否的区别。当每位视频制作者考虑记录、设计自己的作品时,自然会有故事、情节、情感和内涵贯注其中;而当短视频制作变成有利可图的成本计算(文化产业)时,必然会随之出现专业工种的分配、专业团队的建立等等,所有这些即是文艺批评发生的基础。
以是否具有创意、专业的精神,或是否记录、表达了真善美为评价标准,当然首先看到的是当下大量短视频作品出现的粗鄙、无聊、不专业、未完成等问题,甚至有盗版、价值观不正确的内容出现,从总量看,短视频创作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另一方面,既然是技术下沉的大众文化狂欢带来的产物,问题的涌现、浮泛则在所难免,这将留给媒介治理、内容管理和社会批评、文化批评来处理。而文艺批评的一个作用则是,通过自身角度的介入,“净化”创作环境、提升创作质量、形成价值谱系;其行动的一个具体思路是关注具有文艺性的对象,构建自身批评的垂直领域。
在这个定位下,我们很快会发现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在投身短视频创作。比如表演艺术家冯巩(抖音号“冯巩”),陈佩斯(抖音号“陈佩斯父子”),喜剧演员郭冬临(抖音号“郭冬临”),魔术师、默剧演员张霜剑(抖音号“张霜剑”)等,这些动辄拥有几百万粉丝、几千万点赞量的短视频作者,靠日常打理着自己的短视频作品,设计、表演、制作着短视频来吸引粉丝,而不是仅仅靠过往的身份来引流,这和许多入驻相关平台却并无作品产出的“明星”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业余创作不同,笔者更关注和更想评论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民间创作。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以非专业的身份参与短视频创作,却形成了自身的作品系列、风格特色、影响力和迷人情怀,这更需要批评家的寻找、发现和品评。比如2020年11月20日开始第一支短视频创作的抖音号“说出你的故事~阿斌”,作者坚持用摄影的方式在街头寻找他的“人物”,已创作了上百个作品。他的“主角”包括路边夜宵摊的老板、深夜的女出租车司机、牵手同行的70岁老闺蜜、跨年夜仍在工作的女代驾、因采访没见到姥爷最后一面而自责的女记者、在街头以绣十字绣谋生的残疾人等等,当作者用运动相机和快速打印机的配合将定格的照片立刻完成、打印装框送给被摄对象时,交流和欢喜在简短的采访中又变成了短视频中的另一部分核心内容,常常能让人看到劳动者的不易与他们的坚韧、自强、乐观以及一颗愿温暖他人的心。比如一位网名为“爱唱歌的骡子”的专车司机,就用他擅长的演唱流行歌曲的方式,在征得乘客同意献上一曲后再出发,给众多乘客带去了开心和难忘回忆,传递了市民文化的正能量。“房东老胡”则塑造了一个面冷心热的包租公形象,从“老胡”和租客之间的故事切入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视频中,老胡每每都是冷脸恶色开场,却最终用实际行动帮人排忧解难、送去温暖,作品在剧情设计上固然有套路之嫌,却收获了大众评论中的长吁短叹和热泪盈眶。而最令笔者惊讶的是三位陕西老农组成的“三根葱”组合,他们以极土极地道的方言编出了200多个作品,传达了民间智慧、人生经验、道德训诫和励志感悟,从镜头运用的熟练到台词的喜剧味道,都令人好奇他们背后的团队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些作者和文本在短视频的民间创作中脱颖而出,透露出网络文艺的时代特色和一种新的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可能。除了理论分析、田野调查等,文艺批评更有责任用褒优贬劣、推荐分析的文本评论本身来贴近这些作者、作品,构成对话、跟踪、筛选和引导,并借此加强文艺批评与人民、与民间、与大众文艺的广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