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泗水沿曲折的通村公路蜿蜒而上,车辆在连续无数次的急转弯后,我终于见到了云天上的小岩底苗寨。
小岩底因居于石山之下而得名。这是一个背靠大山的苗族村寨,层层梯田从山脚往上延展,苗寨就这样被梯田烘托到云间,在远离喧嚣的山上,依偎在苍山的怀抱,苗民过着世外桃源般安详闲雅的生活。
第一次去小岩底,是暮春时节。到达已是下午4点多,刚把车停放好,便迫不及待跨步到观景台前。伫立远眺,群山逶迤,天空白云如蓬松的棉絮,轻悠悠地飘着,斜阳的柔光均匀地洒在梯田上,如镜的水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目光所及的梯田尽头,几位穿红着绿的女子,在游道上肆意奔跑跳跃,如几只斑斓的蝴蝶飞舞,使傍晚静谧的田园风景骤然灵动起来。
次日清晨,天空有些灰暗,但见梯田下的山谷,却有茫茫白雾,往下俯视,真有云天之上的感觉。虽朝阳躲而不见,但云海缥缈,山形隐现,足以满足我赏美的心绪。
再次到小岩底,却是中秋稻谷金黄时,这时的小岩底完全是浸在黄色的暖调中。那片梯田,宛若一块宽大的金黄色锦缎,肆意铺展在山腰上,尽显秋季里最靓丽的色彩。而西侧的罗汉果基地,却又是绿意盎然。藤蔓绿叶下,悬挂着一个个圆圆的、带着一层绒毛的果实,因未成熟,果皮还是嫩绿色,像一群稚嫩的婴儿,十分叫人喜爱。这一黄一绿的色彩,既是小岩底的主调色,亦是小岩底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印象里,春日的小岩底,就是一位隐于罗纱里的闺秀,而秋季的便似成熟丰腴的女子,最易引发出无限遐想。
两次留宿小岩底,其实,除了对自然风光的赞叹,质朴勤劳与不甘屈服的苗民们,更令我徒生敬佩。
苗家人历史上从北迁徙而来,一路历经苦难,在困境中谋生存,他们希望彻底改变命运,更是向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古时,小岩底有人便怀揣“唯有读书高”的念想,囊萤照书,却终成正果。清朝时期,小小的苗寨竟出了两位名噪一时的相公。从那时起,苗家后人就继承先辈崇文成才、刻苦求学的衣钵,节衣缩食,读私塾,进学堂,以求一日出人头地。有位老者告诉我:寨前这片田就是一张书桌,田边那棵白蜡树,是夜里为学子照明的蜡烛,而树下的那块巨石,便是一方古色古香的大墨砚。仔细一看,还真如他所云,形意均有。但此时,在我的眼里,那片稻谷金黄的田,却酷似翻开的书页,窄窄的田垄是苗民先祖留下的行行文字,记载着小岩底苗寨的过往历史和峥嵘岁月。但又更像一排排写意的诗行,用色彩吟诵着苗寨的今世辉煌与苗民的幸福生活。
那晚,我和与刚认识的一位苗家兄弟坐在室外,沐融融的月光,闻稻谷的清香。苗家兄弟借着夜色,向我透露小岩底苗寨的很多新奇事。小岩底青山秀水,故灵气十足。至今,全寨考上大学中专的有32人,并已经全部在外工作。一个总人口只有130多人的山里苗寨,考上中、高等院校的居然占人口数的23%,如此比例,实为罕见。我想,除苗家子弟生性聪慧外,骨子里决然潜藏着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现在,这些在外工作人员如候鸟恋巢,时刻都在关注家乡的变化,为家乡发展献上良策。
问及苗寨产业发展如何?苗家兄弟告诉我:近些年,乡亲们利用地势开阔、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土肥地沃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大力种植富硒罗汉果、百香果和富硒红米,因地制宜创建了“红米稻花鱼”养殖基地,成立了“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大家各显神通,促使色泽如玉的小岩底富硒红米远走国际市场,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授牌仪式展示活动,小岩底由此名声大振。大家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日子在苗民的勤劳中,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介绍了苗寨情况,苗家兄弟稍停顿,便聊起了自己。他说:两个孩子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他两口子。从2018年起,家里种植4亩罗汉果,两亩富硒红米,闲时也到周边做些杂活,每年下来,家里纯收入都不下8万元。他计划再过两年,将现有的木房拆除,重新修建一栋砖房,开办民宿,把空余的房间用来接待游人。
苗民腰包鼓了,思维也在改变,目光看得更远。而今,绕过山脚的龙城高速已开工建设,很快就会与包茂、厦榕高速对接互通,那时山不再高,路也不再漫长。新的思路在脑海里滋长,他们计划利用归属桂林市辖区的优势,依托桂林大旅游圈,推出生态农业观光游、苗寨景观游和民俗风情游。眼下,梯田基础步道已经完成,当走在稻田间,看一串串架上挂着的绿色罗汉果,触摸沉甸金黄的红米稻穗时,就会感受到当下苗民生活的殷实与甜蜜。
饶有兴致的闲聊,似乎淡忘了时间。但凡远离喧嚣的山寨,夜间9点已算是比较迟了。仰望天空,星星眨巴的眼,似乎与我们一样,也已带着几分倦意。返回住房,在清凉的秋夜里,我与苗寨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原本天空覆盖大片浓云,当我与朋友准备下山时,浓云突然撕开一道裂缝,强光硬生生地从云缝里穿出,倾泻到等候收割的稻田里。瞬间,平淡的景物变得明暗凸显,层次分明,被强光照耀的地方橙黄明亮,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