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负“时间的养育” □康 伟 2022年03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诗集《女神》,其中包括著名的诗篇《凤凰涅槃》《天狗》等。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0年来,《女神》的影响从未消退。无数人从不同维度对《女神》作出过深刻的评价。此刻我想起的是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文中的一段话。闻一多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闻一多在这里讲清楚了《女神》与时代、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女神》出版时,郭沫若是29岁,而《凤凰涅槃》《天狗》的创作是在两年前的1919年,郭沫若时年27岁。他以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和着时代精神的风云雷电,使《女神》成为时代的“肖子”。

由此我想到本次论坛的主题“新时代文学与青年作家的使命担当”。“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期待。新时代文学何为?新时代青年作家何为?从27岁的郭沫若写下《凤凰涅槃》《天狗》、29岁的郭沫若出版《女神》这个100年前的经典案例,可以得出一个今天依然有效的答案:青年作家在新时代要有所作为,必然需要以艺术创造力接通时代精神,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时代的“肖子”。

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惊天动地的史诗般的新时代。文艺当然需要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但一个时代的文艺主潮也必然是突出的、明亮的。如同唐代,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竞相涌现,但其主潮依然是大唐气象。新时代的恢宏气象、史诗气象,也必然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潮。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创造力来艺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

这个问题很大,但可以从一个小切口来思考和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句话中,打动我的是“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这样的表述。“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是鲁迅那个时代的时代大潮的落点。今天,文学要把握好气象万千的新时代,要把握好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依然可以从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出发。我们应该有体察新时代民众“处境和心情”的意识,我们更应该有书写新时代民众“处境和心情”的能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结合。从人的“处境和心情”出发,去雕刻具体的“处境和心情”之下的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形象,通过他们的处境去呈现社会的情境,通过他们的心声去呈现时代的潮声。

展开在我们面前的,确实是新时代崭新的时间。新的时间开始了,面对各种各样的喧嚣和热闹,文学如何方能不负时间的养育?作家如何在新的时间里守正道、走大道,多创新、出精品,从而创造更加宽阔的精神领域?相信每一个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都会以自己扎实的创作给出答案。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