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小说到影视:《人世间》一路走来 □李师东 2022年03月04日 来源:文艺报

作协十楼的这个会议室,是文学的福地。经过在这里的评价和鉴别,作品就有了定位和归属。

三年前,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这里联合召开了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研讨会,今天在座的一些专家参加过上次的会议。当时研讨会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这是一部大书,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陕西的评论家李国平说,《人世间》是一部和时代相匹配的大书。

我还记得,2016年的秋天,我陪新上任的中青总社社长皮钧同志来拜访铁凝主席,向铁主席汇报了梁晓声写作新长篇小说的情况。铁主席很关切地叮嘱我,听说他身体不大好,望他多加保重。后来,阎晶明副主席还专程看望过晓声。

文学出版工作,一向得到中国作协的有力支持。我们社里的看家书《红岩》,就是当时的总编辑边春光从中国作协“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重点创作计划”中发现出版线索的,当然这是线索之一。梁晓声的新长篇,以《共乐区的儿女们》的暂定名,成功入选了2017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同时我们还申请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人世间》刚刚面世,《文艺报》就发表了梁晓声的创作谈和我写的评论。接着是《人世间》研讨会的召开。再接着是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人世间》获奖并名列第一。可以看出,中国作协确实是在真情关爱作家,真心求贤若渴、慧眼识珠,体现出对精品力作和文学高峰的倾情投入。我作为长篇小说《人世间》的主要操作者,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和情谊。

《人世间》写的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人世间》的出版,也可以说是平凡的出版人做了一件不平凡的出版事。出版《人世间》,晓声老师对我说到过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取回小说的第一部,我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读完后向晓声表达的明确判断:很有年代感,放心写,肯定会越写越出彩。梁晓声后来说,我们最初的肯定对他是非常大的鼓励:“如果要我从80年代写起,那这部小说就完蛋了。”这是原话。第二个“没想到”是,小说写完了、改完了,他要去忙其他要写的事了:“没想到你们会那么上心、那么投入。”这也是原话。

办文学刊物,真的是很锻炼人。我刚到《青年文学》做编辑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看了一天的来稿,没有一篇看中的,就觉得这一天过得特别失败,心情很沮丧。一旦看到一篇很不错的作品,就一定会眼前一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看到好的东西,定会义无反顾,全力以赴,直到水落石出。这是一种长期的专业训练,考验的是人的眼光和胆识、担当和坚韧。把一部书稿由文稿形态转化为出版形态,这里面少不了价值判断、智力投入和专业精神。作品生在作者,养在出版。对一部作品来说,作者和编者的关系,就是生和养的关系。把孩子拉扯大了,才会让他到社会上去摸爬滚打。所以,《人世间》有了坚实的文学质地、厚实的现实品质,这为后来的艺术转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世间》拍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有三亿多人在看。晓声老师和我时常是在看完当天的两集后,在电话里聊上一会,交流一下。我们就像在看着一位似曾相识的孩子。小说有小说的要求,影视有影视的逻辑。阅读的感受和观剧的感受确实不一样。文学是个人表述,与文学相比,电视剧要照顾到更多人的观剧体验。在改编上看得出来,王海鸰老师下了很大很深的功夫。在小说中,周秉昆被判了12年,梁晓声大笔一挥,12年就过去了。周秉昆走出监狱时,就是2001年7月5日的上午。电视剧里加了很多戏。梁老师还在剧里现身说法。网上有一个调侃梁老师的段子:梁老师写周秉昆,梁老师判周秉昆,反正是梁老师说了算。周秉昆出狱后出现在发小面前,剧中出现了一双双关切的手印在周秉昆后背上的画面。什么都没说,但把什么都说出来了。这的确是神来之笔。小说要靠人物让人记住,影视要靠角色让人难忘。文学作品经过文学的评判,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发扬光大,包括影视戏剧等,这是必由之路。

《人世间》2017年11月出版到获茅奖之前,发行了4万套;获茅奖之后,截止到去年年底,发行了16万套。今年开年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发行了22万套。电视剧开播以来,当当、京东两个电商平台的实际销售为5万多套。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原创长篇小说的发行奇迹。《人世间》正在从文学阅读走向广泛的社会阅读。

《人世间》从小说到电视剧,一路走来,广受关注,是社会的合力,是共同的加持。这充分说明了做好文学原创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彰显了优秀影视作品的强大社会调动能力。把经过文学认定的优秀作品,通过影视等多种手段,变成全社会共有的文化财富,这是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互融互通,相互赋能,给力借力,共荣共生。《人世间》从写作到出版,到文学的充分肯定,到电视剧的热播,到新的可能性呈现,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启示。

(作者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