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山深处的乡愁 □杨 雪 2022年10月21日 来源:文艺报

紧邻赤水河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古镇,那便是四川古蔺县的观文镇。观文镇,原来叫丫杈场,古蔺县志记载从内地到达这里,往左行旅,过赤水河,可直抵黔地金沙县,往右沿坡行便是丫杈场,在古代乃是川黔必经的军事要冲,亦是商贸行旅交易食宿的繁盛乡场。

而易名观文镇,却有着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明代初期,西南川黔边地战火仍频,明朝廷为了稳固边防,下诏派遣军队进行平叛,平叛军事行动结束后,诏令军队原地戍边屯垦。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来观文平叛的明军大都来自江西,而以曾姓人家居多,其中不乏曾参后人。边乱结束,就得恢复生产、重建美好的生活,看重耕读传家、怀抱家国情怀的曾氏族人,带头整治田地、修渠引水、铺设道路、架桥建屋,把江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修建技术毫无保留带到了西南边地,同时他们也深刻认识到文化启蒙治愚对边地人心性的影响和重要,遂以曾姓族群的名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在丫杈场建起一座文庙,观文知礼义廉耻、懂孝道节操、明是非美丑、守家国大义。从那时起,来观文庙的听众者,无不虔诚、肃穆、整洁,一时间,偷盗拿摸者、因琐事吵架斗殴者几近消失,丫杈场清风拂面,一派繁盛。故有人提议将丫杈场更名观文,这就是现在观文镇的来历。从明以后,到了1665年,即清代时期,观文镇的有识之士,又在观文永安村的千鸟湖畔,修建起了文昌阁,这座古色古香的文化大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根基,几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观文人,让人赞叹,也让人感怀。

如果以公元1949年为时代划分,观文之前有文庙、私塾、学校99(座)所,但与新中国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仍存巨大差异,迄今,观文境内已有各类学校250多所,其文化教育程度跃然提升。在当代,偏远的边地观文走出过大批人才,这与当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良家教息息相关。

这类故事很多,亦很感人。

在千鸟湖畔有一棵古树,名沙泡树,学名朴树,有280多年历史,枝繁叶茂、高大繁盛,树干要三四个成年男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有一年春,村里要建办公房,有人提议砍掉这棵沙泡树,用来作建房材料。不知何故,这棵树当年便不再开枝散叶,一度呈现死亡状态,众多鸟儿也不再飞来筑巢繁衍下一代。村民和村干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一致认为古树是村里的地标和根脉,不仅不能砍,还要认真加以保护,于是他们加以护栏,并对树说,村庄在,你在;你在,村庄在。

第二年,这棵古树春来开枝吐芽展绿,繁茂至极。老鹳、白鹭、苍鹭等近千只珍贵鸟类分层次进住树丛,白天临湖觅食,其优雅飞翔的姿态给千鸟湖平添了动感和遐想,夜晚平安栖息在高大的树枝丛,繁衍哺育下一代,这种飞禽与自然的和谐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赞不绝口。村里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并把沙泡树尊称为永安村的灵树、福树。

至今,永安村的山山水水、一树一木都已写进村民和娃娃们的心里,乡愁的根本便是灵山秀水、草木生辉的顾盼和况味。经有关部门批准,现在这棵树已成为国家一类保护树种。

我在观文游历、探寻,深感观文民风的淳朴和美好。一天夜里起床向宾馆老板讨开水,老板说有王老吉,我还以为他想卖饮料赚我的钱,谁料他很真诚地对我说,你随便拿,不要钱的。瞬间,倒是我自己有点脸红,怎么这样小肚鸡肠,我在心里责怪了一下自己。

我知道观文的民风淳朴,与这里经年的文化氛围和渊源有关。我曾读过这样的故事,同样让人感慨和动容。

观文釉子土是一个地名,因出产制窑土碗釉子土而闻名,这里有一座牌坊,坐落在山垇上,是通往贵州的必经之路。

这座牌坊便是闻名川黔边地,建于清末咸丰九年(1859年)的观文釉子土节孝牌坊。这座高12米、宽6米,用材考究、做工精美的节孝牌坊,是经皇帝御批下旨而建,而今已成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牌坊铭文中,镌刻着这样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婆媳两代接力孝老。

时秀才曾太运,于1792年娶妻曾赖氏,26岁得子曾纪藻,3月后,曾太运因突发疾病亡故。临终前,嘱咐妻子将儿养大可改嫁,但曾赖氏毫不所动,尽心守节尽孝,专心抚养儿子曾纪藻成人。并服侍因眼疾失明的婆婆陈氏12年,毫无半点怨言。至46岁患不治之症,临终前嘱咐儿子要按照自己对其奶奶的照顾一样。后曾纪藻娶妻曾车氏,为公婆、丈夫一家的和睦、相敬相爱的家风所感染,很快将勤劳孝敬礼让的性格融入到曾家的生活中。婚后6年不育,曾车氏真诚地劝夫娶妾,哪料丈夫坚决不答应,此举令曾车氏内心大为感动。不几年,曾纪藻病故。过世前,亦留遗言让曾车氏改嫁。但曾车氏以自己的行动,果毅妻替夫志,挑起家庭重担,耕作不止,孝敬不断,让曾家婆婆活过90岁无疾而终,平安归葬山林。而曾车氏也安然活过90岁抵达人生终点,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寿延现象。难怪当时,时人对曾赖氏、曾车氏的评价甚高,都说养儿还不如养儿媳妇好。

这个节孝悲情的故事,牌坊石刻里有详细的记载,据说建牌坊之前,永宁厅知府曾派专人到观文调查核实,也许是故事本身真实得让人感叹唏嘘,前来核实的古蔺贡生都落下了眼泪。

人性的复杂性和单一性有时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当它处于纯粹的一面,也许是美的,哪怕它悲情,但当它处于清浊之时,或说处于善恶之间的世界,就很难让我们感到乡愁的留恋和美好。

1990年,我沿红军长征路徒步采访,来到古蔺镇龙山,第一次听到红军曾攻打古蔺观文营庄的故事,当时便令我心驰神往。今年夏天我又来到这里,了却探寻营庄的心愿。

营庄,原名金银庄,坐落在离观文镇5公里的建设村。背靠福山,左右各有禄山和寿山相卫,正前方是开阔的山脉和云海,当地百姓都说,当年曾庶凡先祖在此建庄,是得到了易经研究高人的指点,才有这样的福地。

营庄占地三十余亩,整个城墙由硬质油矿石料精雕细刻合缝垒成,暗堡密布、岗楼高耸、城墙内外壁雕龙刻凤、塑花制木,是一座坚固而美妙的防御画廊。庄内,有三层主厅大厦,主厅四周建有48幢楼台亭阁,幢幢假山相连,流水错落。特别是在一楼两边用金银铸成的八方宝塔,更见其金光耀眼,故此又名金银庄。

史料记载,曾庶凡先祖因奉旨追剿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有功而准予建庄,从清朝咸丰元年开始筹建,耗时14年建成,其时的曾家,已成一方势大威权的豪强人家。明初来此屯垦戍边的曾氏族人已在川黔滇边散落开枝成40余支,到曾庶凡此代对营庄的经营统治,时光已来到了1935年。一边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旧政权的腐朽奴役,一边是代表亿万百姓走向新生的共产党。在这样的对垒中,营庄的主人不仅忘掉了明初观文庙里的文训、族训与家训,更看不到当时边地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现实,只顾自己庄内粮仓满、金银足的小我生活与无忧世界。

正是这种时代的局限和人性私欲极度膨胀的丑陋,让营庄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1934年秋,川黔边地遇灾荒,有人拜访曾庶凡,能否为观文灾民放粮施粥,以缓解百姓之苦。曾庶凡不为所动,还令营庄内的团总兵丁驱散靠近营庄讨吃的灾民。当时百姓有一顺口溜:营庄营庄粮满仓,金银财宝千千万,不给穷人一丁点,黑心财主遭天罚。百姓的怨气由此升腾。历史形成的阶级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边缘。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打响,红军奔袭镇龙山战役胜利后,得到观文文昌阁学校地下党送来的有关营庄情况。红军领导先是派人去晓以大义,宣传红军的政策、主张,哪知曾庶凡冥顽不化,不仅与红军为敌,还命令营庄城墙上的团丁开枪袭击过路的红军小队,造成我红军战士数人伤亡。忍无可忍的红军终于在地下党的配合下,攻下了营庄,将粮食和银圆分给了当地的广大百姓群众。

我在观文徜徉、走访,每每提及红军攻打营庄的故事,老百姓无不赞美红军的英勇无畏,无不思念红军的大恩大德。那种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和传说,让人思考、给人启迪。我想,在观文,这大山深处的乡愁,不仅有青山绿水让我们沉醉和欣喜,也应该有历史文化的深邃让我们记取,无论是人性的美好,还是红色文化故事的津津乐道,都是激励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无穷动力。

据闻,古(四川古蔺)金(贵州金沙)高速路将于今年年底通车,在观文的千鸟湖畔规划了一个出入口,这于夏天气候凉爽、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生态食材丰富的观文来说,是一个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那大山深处温馨的乡愁,一定会让人们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