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重回1930年代的上海:新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动向 □翟月琴 2023年01月20日 来源:文艺报

茅盾与上海的关系,向来是学界的热点议题。自1916年起,21岁的茅盾就来到上海从事编辑、翻译、批评、创作等一系列文学活动。长达30年间,茅盾也曾数度离开上海,但这座现代都市却始终滋养着他。可以说,没有上海,就没有茅盾,是上海这座城市成就了茅盾的文学事业。

20世纪30年代开始,茅盾的文学事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段。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确立了新文学传统中的“茅盾式的叙述”(宋炳辉)。诚如杨扬在《茅盾与上海》一文中所说:“《子夜》的确很能体现茅盾与上海的关系。”上海作为中国社会最为复杂、典型、现代性的都市,无怪乎茅盾要将其视为剖析中国社会的“麻雀”。他的《子夜》以蛛网式的结构,全面系统、经纬交错地勾勒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政治和经济景观,张鸿声在《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中认为:“从上海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角,到上海退出主角地位,茅盾的作品简直是一部涵盖政治与经济的编年史。”重绘这部“编年史”仍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邬冬梅的《1930年前后的中国经济背景与〈子夜〉的创作》、赵丹的《论〈子夜〉对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危机反映的真实性》、蒋晓璐的《"在金融的上海呻吟"——论〈子夜〉中的金融与现代性》、张全之的《〈子夜〉与1930年上海丝业工人大罢工》等,都侧面展现了茅盾所编织的上海宏阔的政治和经济图景。

提到《子夜》的价值,却不只是反映了1930年代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格局,还有着超越左翼立场的文学书写态度。关于此,杨扬就对《子夜》另有新解。他不再拘泥于茅盾所受到的左翼文学立场的影响,而是探讨茅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政治活动经验的文学汲取,重新发现作为小说家的茅盾的文学经验积累。在他看来,茅盾没有为大革命时代的农民运动进行辩护,而深刻认识到农民运动的复杂性,其中就不乏超越的姿态。而身处时代之变中的茅盾,从乌镇来到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无疑以切身的情感经验参与了城与乡、新与旧之间的比较。这其中,吴老太爷不堪摩登上海灯红酒绿、声光化电的刺激而一命呜呼,恰恰就象征着旧时代、旧人物、旧的乡村文化的现代结局。这不仅提醒研究者回到文学本位,还将茅盾文学的上海书写推向更开阔的视野。

近年来《子夜》研究继续深化,可谓引领读者们不断返回到1930年代的上海,且赋予其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文贵良的《“如火如荼之美”:论〈子夜〉的汉语诗学》一方面通过语速急迫、节奏紧张的“语言集束弹”展示了都市物语对吴老太爷造成的声、光、电的立体刺激,另一方面则从“谑画式人物”范博文的俏皮话里看到了浪漫的情调和抒情的意味。李国华同样关注茅盾小说中的“黄金”与“诗意”,撰写了专著《黄金和诗意:茅盾长篇小说研究四题》,被吴晓东评价为“对上海镜像(虚像)的体认,最终把视野引向了都市学,进而表现出把小说叙事、诗学(理论)分析、历史观照与都市想象进行统合的努力,从而展示出令人期待的学术潜质和研究视野。”与之相关的是,《子夜》中的汽车、灯光等物质载体方面的研究也得以开展,充分彰显了都市的视觉现代性特点,比如李翠芳的《三十年代茅盾都市小说中的汽车书写》和周旻的《都市空间的展开与一九三○年的上海——从〈子夜〉中“汽车”说起》。汽车作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空间,不但将上海的几个重要的城市空间串联起来,还与大街、人物内心和家庭都形成了对话关系。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拥有无限可能性,茅盾则是“文学与上海想象”坐标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些研究者选择以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茅盾与其他作家的上海书写进行对比,多视点透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不同面相。杨扬的《上海的文学经验——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比较了茅盾与张爱玲的上海书写。茅盾以证券交易所、舞厅、租界、大型纺织工厂等上海标志性建筑完成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张爱玲所写的灰色弄堂呈现出大上海的另一幅面孔,它陈旧、颓废,充斥着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气息。左怀建和马扬的《茅盾与夏衍作品的上海书写比较》提到,茅盾以全景视野、机械动态和情色颓废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现代性上海形象,与之不同,夏衍则通过局部性、平静式和情欲净化的途径,建构了一个民族革命和阶级反思的上海形象。

我们很难定义1930年代的上海,但在跨越时空的比较视阈中,上海的影像由模糊开始变得清晰。同样是集中反映现代化成就与恶果,19世纪中期的巴黎和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又有何不同?除了作家作品的对比之外,也有学者高度重视城市之间的比较分析,陈晓兰的《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就聚焦于巴黎与上海两座都市的繁华与罪恶,探寻不同城市空间的社会问题、心理困境与现实出路。另外,同样是书写1930年代的上海,那么,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又与新感觉派作家有何不同?杨迎平的《功利性与艺术性——论茅盾〈子夜〉与穆时英〈中国行进〉的都市抒写》和文学武的《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都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从城市文学的角度出发,茅盾研究日渐表现出多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研究者将茅盾文学视为一扇窗口,不断重返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呈现出一种复杂独特的美学特征,可以说在颓废的黄金沃土上,开出了如火如荼又充满诗意的盛艳之花。

言不尽的茅盾,言不尽的“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