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佛系”“躺平”“内卷”“精神内耗”……这一系列媒体热词流行之时,我们身处时代的意义焦虑愈发引人注目。图书市场上的心理学图书,尤其是心理疗愈类书籍,占比也越来越高。一本名为《开窍》的跨学科读物,辟有专章“认知心理学:锻炼清晰的认知头脑”,还在书之封底打出了广告语:助你摆脱精神内耗,打开身上各种无形的枷锁!
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
“投资”幸福,会获得更多领域的成功。向阳而生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是我们可以学会的重要能力,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工具。
“如果想获得成功,先追求幸福吧”,这是美国《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的标题。人们通常都希望得到两样东西:成功和幸福。许多人,尤其是雄心勃勃、勤奋刻苦的人,以一种逻辑简化了这一过程:他们首先追求成功,然后想当然地认为成功会带来幸福。但该文指出,这种逻辑是有缺陷的。追求成功的代价有可能是降低幸福感,正如许多孤独的工作狂所告诉我们的。
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全职专业人士的成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完全的满足感:它间接削弱了对生活的满意度。然而,当研究人员改变这个追求成功与幸福的逻辑顺序时,更强烈和更积极的效果开始显现。这次的着眼点不是成功对幸福的影响,而是幸福对成功的影响。结论是,幸福能带来生活许多领域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谊、健康、收入和工作业绩。也就是说,“投资”幸福,会获得更多领域的成功。
如何“投资”幸福、获得“幸福力”?王薇华著《幸福力教育:积极心理学的20节课》(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以20章的篇幅,概括了以“积极”两字打头的20个重要方面:性格、情绪、心态、力量、语言、沟通、教育、教养、习惯、天赋、自尊、关系、改变、信念、体验、品质、投入、自我、目标、意义。这本书诠释了积极心理学的关键元素,也完整地解读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近十几年来,向阳而生的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心理学的研究也逐渐从聚焦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转变为开始关注个体的优势、韧性和改变的力量,引导人们关注美好,学习乐观,拥有勇气,弘扬美德,激发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幸福力。在作者看来,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健康的人生哲学,是一项可以学会的幸福力,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工具。
生活多变,人生无常。英国一位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换了一个地方生活。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理查德·梅比著《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详实记述了作者生病前后的所思所感,可谓多姿多彩。
确实,人类在试图发现和认知自我时,常常会借鉴自然现象。自然界中蕴藏着丰富的隐喻,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的行为与感受。梅比说,过去他常常回避内心深处一直困扰着他的几个问题:我的归宿在哪儿?我的角色是什么?从社会、情感和生态的角度,我应该怎么活才是对的?“和浮萍一样,当我的根基开始动摇时,我自己也就迷失了。”他谈到,当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后,开始重新思考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对生命的慈悲有了新的领悟。
挑战与考验
人生由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考验组成,我们都要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更好地应对挑战与考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成为最高层次的自我。
为什么越临近考试越学不进去?为什么考试时大脑会一片空白?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为何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优异,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对此,本·伯恩斯坦著《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版)做出了认真而又细致的回答,给出了提升考场表现的9大工具,并且提供了适用于所有考试的实用练习和建议。这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是哪些因素造就了良好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以及哪些因素有助于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
书中呈现的内容既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又源于作者与成千上万名学生、教师和来访者进行的互动,是其几十年来作为教师和心理学家的经验结晶。最重要的是,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内容既适用于任何考试,又适用于人生,因为人生就是一场大的考试。
考试造成的压力令很多人陷入焦虑并产生无谓的竞争心理。这种压力具有破坏性的力量,它迫使人们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其所造成的压力又使得年轻人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不过,作者的生花妙笔,顷刻就将考试引申到了人生问题。他告诫读者,人生由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考验组成,我们都要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刻都需要有所表现。“每一项挑战无论是在学校进行的考试,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考验,都是你强化自己和表现出最佳水平并获得成长的机会。考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成为最高层次的自我。”
究竟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又是“坏”的人生呢?杰克·刘易斯著《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诱惑的科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有专章探寻了原罪的根源。七宗罪(傲慢、色欲、暴食、懒惰、贪婪、嫉妒、暴怒)所描述的让人困扰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社会隔离,这对个体的健康幸福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在诱惑发生时也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控制人类的反社会冲动,提升社会和谐度,并借此改善同一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我们会在相关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医学研究的重点中进行筛选,找到其中最接近每一种致命罪行所描述的行为,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借此来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重新捡起自己的生活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生活中的痛苦,思考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走出阴暗,重新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立场。
倘若有人告诉你,你生活中的许多痛苦都取决于你对事物的看法,对此你作何感想?这里说的可不是生理上的痛苦,如病痛或饥饿,而是指其他一切能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东西:焦虑、挫败、恐惧、失望、愤怒,以及其他的不满情绪。
我们不禁进一步追问,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立场,如何应对事态发展得不顺利的处境,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过上理性人类应该过的美好生活?我们也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这些事造成影响,但无法保证这些事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并且都对我们有利。
约翰·塞拉斯著《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这本名字很长的书对以上某些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探寻我们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有哪些,以及我们用哪些角度看待事物会带来不良的情绪。接着,要思考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最后,我们还要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日常的快乐和痛苦。其中,“失去”可能是最频繁最残酷的一种痛苦。特别是,当不好的事情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的时候。
数年前,几周之内,一个31岁的女人接连失去了丈夫、未出生的孩子和父亲,她的生活陷入支离破碎。周围的人出于关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告诉她如何保持清醒、理智。但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走出失去一切的极端痛苦,重新捡起自己的生活呢?她决定迈出第一步——成立年轻寡妇俱乐部。于是,也就有了她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的一部书,那就是诺拉·麦金纳尼的《重新出发:如何面对失去》(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
此书不仅为丧亲者而准备,也是为那些经历重大打击,渴望找回自我、重启生活的人而写。诺拉表示,那个俱乐部教会了她如何活下去,如何去爱,也教会了她“韧性”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而自己曾长时间逃避的那些痛苦回忆,现在成了她工作中要讨论的话题。“谈论悲伤的事情并不会让我难过,而是让我变得理性、务实并且心存感激。我们需要聆听别人的悲伤故事,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自己的悲伤故事的主角。届时,我们所聆听过的、目睹过的痛苦将帮助我们度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