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AI生成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同人作品。在本文的思想实验中,如果今天的人们“突然发现”达·芬奇的画也是这样由非人的工具生成的,该如何面对它?
如今AI绘画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也需要直面一些舆论难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两个问题无非如下——第一,AI抢了人类的“饭碗”,导致职业生态失衡,但它是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AI绘画模型可能存在版权隐患,实际上在未来有足够的机会被解决。而本文希望来讨论一个同样重要但讨论者相对较少的话题:AI绘画算不算艺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英文语境下,指代AI绘画最常用的词正是AI art,确实容易招致怀疑与批评;自称所谓“AI艺术家”的人就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从目前来看,喜欢提及此事的人多半是在反对AI生成的图像被冠以“艺术”之名,而不是针对使用AI绘画行为本身,所以这其实是该群体从总体上反对AI应用的一个借口,算是一种“绕远而行”的反对之声,因此在整个AI的讨论场中稍显边缘化。然而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值得讨论,因为它涉及到我们人类不停幻想着的却尚未真正迈出的最重要一步——践行一种后人类主义立场,把计算机视为某种特定意义的生命。
试想在未来某天,是否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目之所及的各种动态影像和数字景观,有很多内容已经不再来自人类的创造,而只是计算机根据人的需要所自动生成。海量的丰富的信息不断由程序自动提供给所有消费者。那时候,具备充分智能的内容生产机器已经远远超越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里所谓“数字员工”的形式,它不只是元曦(《中国日报》数字员工)或Ayayi(阿里数字员工)这样的虚拟形象,也不只是迈着轻快步伐行走于街道和餐厅的人形机器人,而是一个又一个数字化的人格在实际参与社会生产,用算法与机器智能去做他/她/它们所擅长的事情——此处的“‘人’称代词”实在很难确定如何书写,不得不连用两条斜线来表征一个在未来技术语境下很可能出现的难题:我们真的还能把计算机仅仅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生命本身来看待吗?
上述描绘并非什么新鲜的首创,而是当代科幻作品中的老生常谈。如果人类喜欢在文艺作品中大肆想象所谓硅基生命的诞生,这些作品必然也要涉及技术所带来的文化征候,在现实中却要逃避、拒绝乃至主张扼杀相应技术的发展,这或许只能用成语“叶公好龙”来形容。诚然,从俄狄浦斯结构的视角来看,立足于赋灵与创生者的人类,或许难免畏惧被自己赋予生命者视作反抗和颠覆的对象。不过,“生命”与“人类”的概念若是被强制为不可撼动,便也意味着失去了创新与发展的潜能,文化即成为一种僵持状态。从这一角度看,那句经典却被不少人质疑的电影台词——“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正是忽视了后人类视阈下技术哲学的最基本假设,或者说忽略的是唐娜·哈拉维从《赛博格宣言》开始为抹平人与机器之地位差异所做的努力。
回到AI“艺术”的问题。首先,目前AI的创作还不算是“真正的创作”,或者说与人的创作模式与思路不尽相同,但市场上并不总是需要那种“真正的创作”,甲方也并不总是需要雇用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当由计算机主导完成的图像能够符合甲方使用场景的要求时,它就是一张合格的图像。我们不妨再开一个脑洞,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假如美术史学界出现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宣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当时自己制作了带有高级智能的设备并交给它来绘制的,当然,达·芬奇的才华在这个思想实验里被再次放大了。或者换言之,如果此刻这样一张传世艺术珍宝被证明竟然不是“人类”的产物,那么在这一刻发生之前,我们是否有必要说“蒙娜丽莎很美,但由于我不确定它是不是人类画的,所以我不知道这张画算不算艺术作品?”
假如真的存在这种观点,恐怕实在是有些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