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烟雨蒙蒙走金陵 □仇秀莉 2023年06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走进四月的金陵古城,恰逢烟雨蒙蒙的天气,陡增了些许寒意。

漫步于玄武湖畔,才发现已错过了万株樱花盛开,园子里已闻不到它们昔日的花香,草丛里偶尔能看到几片带着雨滴凋落的花瓣。亭台楼阁里摆放着一把把五颜六色的油纸伞,细雨中,几名嫣然一笑的妙龄女子手撑油纸伞,留下一张张佳影倩照,戴望舒《雨巷》里的诗句跃然脑海。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与古城墙的倒影映于湖面,仿佛穿越了千年,在此相聚,问候彼此,相映成趣。初春的雨,细密、柔和而又执着,古城历经几千年战争的洗礼,铸就了金陵人民不屈的个性,他们一次次从黑暗中走出来,从废墟中站起来,昂首挺胸,用海纳百川的诚意迎接八方来客。蒙蒙细雨,让整个古城蒙上了水汽,也为金陵增添了迷蒙与神秘。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与现实在古城碰撞出的璀璨,足以让来此的外地人为之动容。我喜欢在细雨蒙蒙中寻找唐诗宋词里描述江南的诗意,漫步于空气清新的巷子里独享湿润里的浪漫,到夫子庙感受江南小桥流水的秦淮风光,闻一闻颐和路街道上弥漫着的蔷薇花香,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民国建筑群里触摸历史的足迹。我还特意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乘坐S3号地铁线,跨越长江,感受中国唯一一条在桥上与高铁并行的地铁线路的魅力。

在离别南京的前一天,我起了个大早,伴着蒙蒙细雨,乘坐公交车来到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的中山陵。上午九点半,中山陵景区检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多为旅行团游客,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散客。跟随排队的人群慢慢移动脚步,半小时后,终于走进景区,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中山陵免费开放,工作日期间,每天的游客量能达到近三万人,每逢节假日,来景区的游客数量翻番。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独具匠心,颇有特色。远观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在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着当时全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寓意深远。

蒙蒙细雨,飘飘洒洒,笼罩着整个中山陵,滋润着古树花草;青山巍巍,松柏苍翠,无声诉说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他是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人,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我沿着台阶一路前行,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当我终于坐在最高的台阶上从上向下俯视时,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静静观看着上上下下的游人,内心感慨万分,不由暗自赞叹设计者的大手笔,向上攀登的台阶越来越陡,感受到中山先生的经典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人生的每一步如同爬中山陵。攀登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总能到达终点。同时,也在警示人们,登顶后,即使站得再高,看眼前都是平台,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游览中山陵,必定要去广场南面的音乐台,它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进入检票口,沿着古木参天的林间小道向下坡行走约200多米,呈现在眼前的便是建成于1933年8月、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音乐台了。设计者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从而使该建筑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广阔的音乐台被树林层层环绕,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音乐台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据草坪的自然起伏,设计成由高到低的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三千余人,沿同心弧方向有三条小径,便于观众行走。在音乐台的一侧是紫藤长廊,呈半圆形展开,廊架上攀缘着紫藤等花木,也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

此时,细雨渐消,晶莹的雨滴如珍珠般落在绿叶上,在风中摇曳,这里游客虽多,却没有大声喧哗之人,真是一片难得的清静之地。只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散坐于观众席上,一只只白鸽在游人中自由穿行,没有丝毫惧怕。还有人把鸽食放在手心里,任凭白鸽认真食用,能听到白鸽吃食的间隙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还有几名女子兴致很高,跑到舞台上翩翩起舞,身旁的友人为她拍摄视频,记录人生中这一美好的时刻。我坐在较高位置的观众席上,静静观赏一群群白鸽在林中飞翔的壮观景象,感受着人与大自然、人与白鸽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我领悟到,在这里呆呆地坐着,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放空一切,也是享受人生的一种方式。

象征着和平的白鸽队伍是庞大的,是有组织纪律的,哪怕没有音乐,没有人发出什么信号,它们每隔一段时间,仿佛约定好似的,从观众席不同角落里,展开双翅飞舞盘旋,共同飞向音乐台的石柱上。那一刻,游人们都发出欢呼雀跃声,我也被此情此景感染着。

道不尽的芳菲尽,看不完的金陵景。一只白鸽顽皮地从我头顶轻轻掠过,留下一缕清风,仿佛为即将离别金陵古城的我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