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活起伏:欧阳修》,何楚涵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10月
跟欧阳修的缘分,还要从一年多前说起。去年“五一”假期期间,我与家人正在北戴河度假,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说他是《百家讲坛》栏目的制片人曲新志,想邀请我在《百家讲坛》中讲讲北宋大儒欧阳修的故事。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哪位朋友的恶作剧,因为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都是人文历史领域的大家,怎么会找上我呢?后来经过反复确认,对方真是《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这件事情现在回想,依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关于欧阳修,我以前读过不少他的作品,比如《秋声赋》《朋党论》《醉翁亭记》《与高司谏书》等,也大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但若要细致讲述欧阳修复杂、跌宕又澎湃的一生,并非易事。所以,我迅速从学校图书馆找了关于欧阳修的所有研究资料,开始系统梳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欧阳修,堪称北宋文坛与政坛的双重巨擘,他的一生是成就与辉煌的交响曲。在文学上,欧阳修接续并发扬韩愈的“古文”薪火,引领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浪潮。他的散文,曲折回环又不失自然之美,为后世开创出自然流芳的独特文风。在政治上,欧阳修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参与过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见证了激烈的王安石变法,波折如他,勇敢亦如他。历经三朝皇帝、三次被贬,始终励精图治,打破陈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北宋选出了诸如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思想文化巨星。毋庸置疑,欧阳修是一脚优雅地落在文坛制高点,一脚又稳踏在政坛巅峰。
动笔时已经是酷暑七月,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写作非常不顺利,来回修改,一天写了不到500字。欧阳修是不好写的,他的一生极其复杂,无论在思想、文化还是政治上,都称得上是一代宗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欧阳修又与普通人无异,他幼年失怙,从小寄人篱下,与母亲相依为命,求学路上也是一波三折,硬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和一股子勇劲,在群星闪耀的北宋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所以,写作越往后进行,我就越能感受到欧阳修身上那种既谦虚又勇敢、既坚韧不拔又心怀天下的大爱。其中有一处细节很打动我,在北宋时期的“濮议之争”中,欧阳修为了表示对老同事兼“战友”韩琦的支持,写下一篇《相州昼锦堂记》。韩琦看到这篇文章之后,非常感动,但几天后,欧阳修派人送来了另一个版本,跟第一版的内容仅仅差了虚词“而”字。宋代史书中有记载,说欧阳修每次写完文章之后,总会把初稿“贴之墙壁,坐卧观之”,哪怕是写一张几十个字的小便条,他也会先打个草稿。我想,这正是欧阳修写作的秘诀:反复琢磨,勤于修改,千锤百炼,直到满意为止,而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文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撰写这本关于欧阳修传记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长廊,与他并肩行走在历史的尘埃中,见证了他从寒门子弟成长为一代文宗与政坛巨擘的非凡历程。每一次翻阅史料,每一次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我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欧阳修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与成就,更在于他那份对学问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这本书,既是我与欧阳修跨越千年的一次心灵对话,也是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致敬。在字里行间,我试图捕捉并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傲骨与柔情的文坛领袖,一个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政治改革者。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读者走近欧阳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的精神风貌,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多一份坚韧与从容。
总之,撰写过程是纠结和不易的,但值得庆幸的是,一切挑战与收获,如今都化作这本《人活起伏:欧阳修》,它不只是对欧阳修一生经历的记录,也是我个人成长与心灵洗礼的见证。相信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与灵感,正如欧阳修那穿越时空的文字,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愿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和先贤之间一次美好的相遇,让我们在品味欧阳修人生起伏的同时,也能反思自我、勇往直前,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第一章 落榜不灰心 伯乐来助攻
……
但欧阳修也并不是一位天生的圣贤,相反,他的一生非常波折。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为官四十年,被贬二十载。可以说,世俗观念中那些大不幸,欧阳修都经历过。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命运的嘲弄而退缩,相反,越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越是热爱生活,这也是他更为让人崇敬和不朽的地方。那这位从泥泞中走出的千古圣贤,他的传奇故事是怎样的?
欧阳修于公元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他的父亲欧阳观,当时正在绵州任军事推官,简单来说就是州府长官的一个助理军政,主要负责审查百姓的诉讼案件是否需要向上级汇报。欧阳观出身寒微、相貌平平,关键还患有严重的眼疾,看书的时候几乎要把眼睛贴到纸上,才能看清楚。在考试方面,欧阳观的运气也不太好,科考落榜了好几次,直到49岁才中了个进士。除此之外,他性格固执倔强,所以婚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在娶欧阳修母亲之前,欧阳观还有过一段婚姻。
郑氏比欧阳观小了差不多30岁,嫁给欧阳观的时候,她刚20出头,一个年轻的未婚姑娘,怎么会想不通,去嫁给一个二婚的糟老头子?郑氏的家族原本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可惜到她这一代,家道中落了,她的婚姻完全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刚嫁过去的时候,郑氏一看欧阳观这人,又老又丑又木讷,还对自己前头的妻儿如此冷漠,她内心非常失望难过。但相处一段时间后,郑氏发现欧阳观骨子里,其实是个清正廉洁、乐善好施的人。在绵州当官期间,他的大部分俸禄不是用来扶贫,就是请亲朋好友吃饭了,而他本来收入就不高,再加上家里的日常开支,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几乎是个“月光族”。
虽然日子过得不是很宽裕,但欧阳观这个人不贪。有一次,绵州当地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穷人的一块地,就准备欺负人家,把地占为己有,两个人一路吵到公堂上。财主为了打赢官司,晚上带着一箱银钱,偷偷送去了欧阳观的府邸。没想到欧阳观看到钱之后,不仅严词拒绝了财主的厚礼,还撇着嘴把对方教育了一通,硬是把财主感化了,最后跑去向穷人道歉。还有一次,欧阳观照例在批阅案卷,妻子郑氏发现他有点反常,以往只要在工作,欧阳观是打雷也听不见的,但这次他不仅来回踱步,还一次次对着卷宗唉声叹气。郑氏就问他:“你今晚怎么了?这么焦虑。”欧阳观埋头回道:“这不遇到一个该判死刑的案子嘛,我想试试,给这个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是找一晚上了也没找到,不免着急啊!”郑氏就很疑惑:“这都犯了死罪了,你干吗还要替他找活路啊?”这个时候,欧阳观抬起头,认真地说:“就是因为我之前遇到太多误判,或者是被人诬陷的案子了,所以我才想在定案前,尽力为死囚找找还有没有活路,就算最后没找到,我也没什么损失嘛,也就没有遗憾了。”
欧阳修是欧阳观和郑氏的第二个孩子,在他之前,本来还有一个哥哥,可惜没满周岁就夭折了。所以欧阳修的出生,让老来再次得子的欧阳观喜出望外,他给欧阳修取字“永叔”,就是希望这个孩子“福寿绵长”。相传郑氏在怀欧阳修期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神仙送给她一个浑身白毛的孩子,梦醒后没几天,她身上竟然长出来很多白毛,这些白毛直到生完欧阳修才脱掉,所以郑氏一直将这个宝贝小儿子当作天赐的恩德。欧阳修的降生,不但弥合了她失去长子的伤痛,更给了她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宗耀祖,给欧阳家族带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