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滋味、情怀与精神向度 ——评石庆慧小说集《女人树》 2025年04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杜国景

2024年,石庆慧出版了两部小说集:一部是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月无声》,另一部是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的中短篇小说集《女人树》。与《月无声》相比,《女人树》展现出更为先锋和探索的意识。

《女人树》由10篇各具特色的作品构成,犹如一幅多彩的画卷。其中,《被黄蜂追赶的人》和《女嫁》两篇作品充满了悬疑、荒诞与象征的色彩,宛如迷雾中的谜团,引人深思。在《被黄蜂追赶的人》里,主人公田生性格怯懦,在目睹本村少女乎美惨遭歹徒奸杀后,因恐惧而选择了沉默。此后,他便陷入了良心谴责的无尽深渊,那只在耳边嗡嗡作响的黄蜂,是他内心愧疚的具象化,既是现实中挥之不去的困扰,也是道德谴责在精神层面的隐喻。《女嫁》则聚焦于凤英的婚姻悲剧,展现了母女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在侗族聚居的云岭村,包办婚姻的阴影如鬼魅般笼罩着几代人。凤英的母亲及其孪生妹妹曾是这一陋习的受害者,然而,命运的轮回却让母亲成为了陋习的执行者,执意逼迫凤英重蹈覆辙。当逃婚5年的凤英在母亲弥留之际回到家乡,母女俩在母亲幻想中的婚礼上相遇,那似真似幻的交流,不仅是母女亲情的深度探寻,更是对传统习俗的有力叩问。文中提及的用凤英生辰八字“嫁名份”的奇特习俗,更是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荒诞的色彩,凸显出侗族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除了上述两篇作品,《美丽人生》《清莲浊染》《悠然见南山》等作品也各有千秋。《美丽人生》以清丽在理发店的经历为线索,运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营造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幻觉,展现了她与美发师们接触而引发的对爱情婚姻的思考,揭示了现代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迷茫与探索。《清莲浊染》别出心裁地采用第二人称叙事,讲述了“你”因丈夫出轨离异后与其他男性交往中遭遇的种种困惑。这种叙事方式虽仍属第一人称的变体,却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以新的视角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悠然见南山》也是较为细腻地展现了传统风俗对人性情感的压抑与扭曲。

《夏春耕的自留地》和《蚂蝗》两篇作品的写实性更强,叙述者均为女教师。《夏春耕的自留地》中的夏春耕是一名历史教师,虽行为有些古怪,但心地善良。故事结尾“我”寻访夏春耕的过程,充满了似真似幻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蚂蝗》的主人公是一位底层妇女,因事故赔偿问题,她与单位纠缠不休。“蚂蝗”之谓,暗指咬上了就难以甩掉的那种难缠,而“蚂蝗听不得水响”更是隐喻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逐本能。

读石庆慧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侗乡滋味。对那个叫作“云岭村”的山乡侗寨,石庆慧有着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牵挂,那是她的故乡,是她梦魂牵绕的地方。侗乡的一切,大到山川灵秀与风土人情,小到生活起居与箪食瓢饮,都寄寓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无论是喜悦、甜蜜、温馨与舒适,还是苦涩、辛酸、难过与悲伤,都被她细腻地捕捉并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侗乡生活的多元与厚重。小说中但凡写到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极为细腻缜密,文字中蕴含了一种郁结的情感。《等待山花烂漫》是这方面的典型。小说讲述的是几个从侗乡走出来的在读大学生返乡过春节期间发生的情感纠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侗乡的春节习俗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年轻一代不仅为民俗传统的消逝感伤和忧虑,还对乡村建设有着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设想。

在《落眠》中,阿珍因失眠而回到云岭村寻找安宁。她凭借出色的刺绣技艺与同乡阿香共同创办手工艺绣店,带动了云岭村其他姐妹的加盟,最终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治愈了失眠,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智慧。《女人树香》则通过主人公树香的三段婚姻经历,揭示了偏远山区女性的命运困境与抗争。头段婚姻感情真挚却因丈夫早逝而短暂,第二段婚姻因丈夫暴躁脾气而被迫逃离,第三段婚姻丈夫虽残疾懦弱但却相对稳定。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树香一家逐渐走出生活困境,树香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石庆慧的小说几乎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和思考乡土世界中的复杂人性。这种思考背后隐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郁结,体现为“繁喧的寂寞,郁结的悲哀”,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社会的深度关切与忧虑。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侗族社会的价值观。让人惊异的不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性或差异性,而是其超稳定性以及对于人性善恶的潜在影响。

读石庆慧的小说,值得一提的还有“精神向度”问题。具体说来,就是文学作品在思想性方面的追求,它决定着作品反映生活的高度和深度。马尔库塞把那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认同现实、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这样的人不会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象更美好的生活,这当然就非常可悲了。在石庆慧小说的情感郁结中,更深一层的寓意其实就是她对现实、对人性、对民族性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包含着一定的批判精神的,这突出地反映在石庆慧对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与刻画上,展现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融入了新时代侗族年轻人对乡村文化习俗的重新审视……这些均有引人深思的意味。

总之,石庆慧的小说以其独特的韵味、深沉的情怀和深刻的精神向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侗族社会的多彩画卷,还引发了人们对乡土、人性、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未来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期待她能够继续深耕细作,为读者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优秀作品,为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