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树下的迁徙》,马永霞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11月
《桑树下的迁徙》是关于故乡的一本诗集。我将目光放在了我出生并成长的吐鲁番鄯善县多民族聚集区里的生命景象,以这片土地最具人文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桑树”为切入点,用诗歌的方式关注社会变迁,将鄯善人的生活投射于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之中进行观照和思考,以期实现反映时代变化的文学目标。
桑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养蚕缫丝的重要原料来源,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描绘过桑树的美好形象,赋予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桑树下的迁徙》中,桑树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成为了我与故乡之间情感联系的桥梁。诗集中所说的“一棵棵桑树/已被人砍掉”(《请用一棵桑树纪念我》)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变化,更暗示着一种文化的消失、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这样的描写,我尝试表达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诗集中提及“归来”,如“当她归来,桑树/还没有结果”(《请用一棵桑树纪念我》)。这里的“归来”,既是指物理空间上的返回,也象征着精神层面的回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经历的增长,人们往往会逐渐远离自己的出生地,甚至遗忘那些曾经熟悉的事物。然而,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些记忆无法被抹去,它们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在适当的时机便会萌发出来。我通过对过往场景细致入微地刻画,重新走进那个充满温情却又略带忧伤的老时光。例如,“巷口打馕的年轻师傅/如今已经老了。他依旧/为众多来往的人/制作香喷喷的馕”。(《请用一棵桑树纪念我》)
除了关注个人的成长历程,《桑树下的迁徙》还触及到了广泛的社会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技艺正逐渐失传,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寻找机会,导致农村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选择用诗歌的方式告诉自己,我并没有选择回避或忽视,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地直面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当布谷鸟从树林里出发/当六月的秧苗/等到蓝天和水田的好时光”(《三只飞过乌拉泊的白鸟》),这些诗句看似描述的只是田园风光,实则隐含了我对当下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思考。我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唤起更多人对乡村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
《桑树下的迁徙》书写的是我的乡愁,却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乡愁的作品,它更是我的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讲述自己与桑树之间的故事,我真情地道出了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珍视自己的根源时,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多么平凡渺小,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我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部诗集之中,构成了我的诗歌价值观。
《桑树下的迁徙》通过记录我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追求。正如我在后记中提到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句话不仅是对我的创作理念的诠释,也是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提醒:不要忘记回头看看那些曾经养育我们的土地和文化,因为它们是我们永远的根,是我们灵魂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