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芬
2025年2月7日,数学科普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毓佩教授因疾永逝,享年86岁。自1979年首部《奇妙的曲线》问世以来,先生以其卓然才华,陆续出版数学科普著作逾百部,总字数接近千万,成就斐然。他引领孩子们攀跃知识高峰,俯瞰数学浩渺星空。开辟了一片数学的乐土,使数与理之精髓悄然入心,启迪智慧,温润性灵。其作品屡获殊荣,荣膺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全国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成为我国科普界名副其实的“数学童话大师”。
与李毓佩教授的数次交流与合作,始于2018年。当时,我担任《科普创作》期刊的执行编辑,并策划了“名家赏析”栏目,旨在对我国科普作家的创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剖析。叶永烈、刘兴诗、金涛、张景中、谈祥柏以及李毓佩等均成为这一系列专题研究的重点对象。在此过程中,当时的副所长颜实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几乎每一次的采访与策划工作,他都亲力亲为,投入了大量心血。李毓佩曾是颜实的中学老师,这份师生情深亦为我们的合作增添了许多温暖与深度。经过多轮细致的商讨与策划,我们最终决定在李毓佩专题中,设计三篇文章,以多维度的视角呈现其学术贡献与创作成就。为了确保采访与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的同事张志敏承担了采访的主要责任,孟凡刚负责现场的摄影工作,为专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采访是在李毓佩先生的家中进行的,记得先生一头银发如霜雪般洁白,白色的眉毛与之相得益彰,举手投足间尽显岁月雕刻出的沉静和睿智,亦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那次采访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最终形成了题为《给数学施趣味魔法——李毓佩数学科普创作专访》的稿件。此后,我有幸于2019年和2020年陆续参与了李毓佩作品的研讨会。在每一次的学术交流中,都深切感受到先生创作背后的思考深度与独特视角,亦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与思考。
我认为,李毓佩先生的一生及其卓越成就,深刻诠释了“责、才、力”三字的真谛。
首先是“责”。李毓佩先生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他对孩子们的责任与热爱。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育者,他深知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感往往让孩子们对这门学科产生畏惧,甚至远离。因此,他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饱含温情与关怀的艺术创作,旨在唤醒孩子们内心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在先生看来,数学并非冰冷的公式与符号,而是一片蕴藏着无穷奇迹和趣味的宝藏,值得每一位孩子去探索与发掘。回望他的成长历程,李毓佩自幼家庭困顿,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数学的深厚热爱。这份热情与责任感,体现在他个人对学科的追求上,也体现在他为下一代架设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上。如他在访谈中所言:“数学公式多、枯燥,很多女孩子不爱学,所以我就认为在创作中要把数学弄得热热闹闹的才行,男孩子女孩子都喜欢。”正是这份深沉的责任感,驱动他不断探索创意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深奥晦涩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并乐于接受的生动故事。
其次是“才”。李毓佩先生的创作,无疑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非凡的讲故事才能。凭借细腻的笔触与巧妙的构思,他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转化为充满趣味与深度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汲取知识、感悟智慧。李毓佩先生对科普创作具有独到见解,他认识到,科普作品的写作难度,往往超越了文学与哲学作品。科普创作没有固定格式,必须紧扣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构建,这对写作技巧与创作思维的要求尤为严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生自幼对阅读的热爱与积累。从小涉猎广泛的数学文献和文学作品,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所回忆:“小时候读书多,日后写作编多少个故事都不重样。”正是这份广博的阅读积淀,使得李毓佩先生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风格,巧妙地将数学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数学科普作品的固有框架,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
在创作过程中,李毓佩先生尤其注重故事结构的精密构建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张力与层次感,细腻而富有动感。以《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为例,李毓佩通过赋予数字拟人化的特征,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奇幻的“数字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数字们不仅有着情感与个性,还经历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孩子们在故事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规律的深邃与精妙,更能从中体验到无尽的趣味与智慧。另外,《X探长》则是一例李毓佩将数学推理与侦探故事巧妙结合的典范。在这篇作品中,“X”作为方程的未知数,被赋予了神秘而富有探索精神的侦探身份。解方程的过程,仿佛侦探破案,初始时未知的“坏蛋”就是那个不明的“X”,随着故事的发展,孩子们伴随主人公一起进行推理和探寻,逐步揭示方程的解答。在这一创作中,李毓佩将复杂的数学推理过程与生活化的侦探情节完美融合,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数学逻辑的基本框架。通过这种富有创意的叙事方式,数学的深奥概念被巧妙地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冒险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李毓佩在创作中还十分重视数学史的融入。他不拘泥于单纯的知识传递,通过将数学史的宝贵遗产引入到作品的情节之中。这些历史性的问题,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层次,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使得作品在娱乐性上具有吸引力,更在教育性上有着深刻的启发。
最后是力。李毓佩先生的创作之路可谓是一段充满坚持与奋斗的传奇。在他年轻的岁月里,教育环境极为艰难。然而,这并未阻挡他对数学的热爱与创作的热情。反而愈加坚定了将数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创作初期,李毓佩的作品曾面临诸多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的科普作品不如传统学术研究那样“严谨”和“高深”。然而,这些声音并未动摇他创作的决心,反而促使他更加专注于将数学的魅力与智慧呈现给普通读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打磨,他的作品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数学科普领域的璀璨明珠。2009年,李毓佩的代表作《李毓佩数学故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坚持创作的肯定,也是对他将数学与教育事业相结合、为社会贡献智慧的最高褒奖。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毓佩先生的离世,让人深感到惋惜哀痛,他的智慧、情怀,必将在无数心灵深处,传承、延续,永不消逝,散发着恒久的光辉与温暖。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