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玉娥
“唐人街”作为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在有关题材的作品中不断被提及,但以唐人街上的女人们为聚焦点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顾艳的长篇小说《唐人街上的女人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小说以华盛顿的“唐人街”为着眼点,书写唐人街两代女性的人生命运,探寻了新一代华裔女性的成长与“自我救赎”之路,她们曾有的理想、愿景与奋斗,难免的幼稚、困惑与局限,及跌倒后的反思、警醒与认知,倾注了作者对海外华人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中,米娅的成长作为故事主线在多重叙事中展开,其中母女关系的书写贯穿始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的上海女孩米娅,长大后与母亲在许多方面都难以沟通,这突出表现在母女相处的关系中。她们是亲人,相依为命,但彼此却难以理解。米娅是独生女,从小被父母宠爱,父亲早逝后,母亲叫她阅读中文书,用中文写作文,在家里不准说英语,反对她与洋人谈恋爱。母亲生活节俭,却总想办法给女儿做好吃的,为她做饭洗衣收拾卫生。米娅享受着母亲的照顾,但不想听妈妈唠叨,总想逃离。母亲退休后感到无聊孤独、恋旧守旧,只盼着女儿早日出人头地。她执意干涉女儿的婚恋,掌控欲强烈。为此,母女经常吵架,甚至动手。自认为一心为女儿好的母亲最后总是无可奈何地认输,米娅与母亲的话也越来越少。米娅与母亲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母女两代不同的人生观、婚恋观,以及在文化背景、身心体验和思想认识上的较大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已经长大的米娅,其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从某种角度讲,女性的成长与女性对自我、对男性的认知分不开。小说中米娅与几位异性的交往,清晰地呈现了主人公米娅的成长轨迹。
米娅隔着自家公寓楼房间的窗口,认识了对面楼上的大卫和斯蒂夫,在对方的“吸引”下,她无视“家规”,巧妙地躲过母亲,开始了秘密的恋爱、交友。在美国长大的米娅,对“从一而终”等陈旧的性别观念已不屑一顾,她爱己所爱、行己所愿,但骨子里依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为自己到底是“好女孩”还是“坏女孩”而纠结。当她沉浸在与英俊的混血男人——她就读的医学院解剖学老师大卫的相恋中,对方却冷静地告诉她自己已婚时,她有“被抛弃”的感觉。当与第二个男友斯蒂夫的交往被母亲发觉、男友不知所终时,她有过“被骗”的感觉。与异性的一次次交往失败,使米娅长了见识,脑子逐渐清醒。当第三位男子、中国台湾商人曹鹏飞出现在对面的房间时,米娅改变了自己,把交往约定从“窗口”移向了窗外。小说对“窗口”这一情景的设置很巧妙。随着故事的发展,对面的房子最后变成了米娅的诊所,当她从这个房间的窗口望向自家的窗口时,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米娅继承了长辈的自强和奋斗精神,也有一些好高骛远。本科毕业后她顺利考取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奖学金,后在一家肿瘤医院做见习医生,并申请了住院医师,立志当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在医院值班时,她尽职尽责,成功地处理过一些急诊手术,并熟练地给患癌症的大卫主刀。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公平的对待,她难以克制自己的“本能”,将不满、义愤和嫉妒情绪发泄到了工作中,值夜班时分心、开错药,受到谴责和处分。她感到不公平,对举报她的同学麦琪十分仇恨,又因为对麦琪的升迁极度不满,致使矛盾激烈、心理失控,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杀人”事件。之后,被判刑入狱的米娅洗心革面,钻研缝纫,见识了女犯人的另类人生。她开始写日记与自己对话,反思以往走过的路,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米娅的狱中“写作”,是她拯救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作者以“女性写作”为特殊的女性群体实施自我救赎的一剂良方。面对前来看望她的母亲,米娅喊着“妈妈”,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母亲成为她可靠的心理情感支撑。看到男友曹鹏飞捧着鲜花来看望,她很感动,也深爱这位男友,但她出狱后主动提出与对方分手,认为自己不配。独立、自主的人格使米娅对婚姻保持了清醒。
米娅性格中最可贵的是她在逆境中的不屈服,即使婚姻、事业处于困境,她也绝不会“为婚姻而婚姻”,她坚持要找灵魂伴侣,对追求她的唐卡医生始终保持着距离。当她得知不能再回原来的医院上班后,果断决定自立门户开门诊,靠自己的专长立足于社会,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走上第一线。她认真工作、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医生,也改变和影响了母亲等长辈的认知。米娅,犹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经过人生的历练后重新振起了双翅。小说对米娅成长的倾力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迷途知返的女性的真诚关注。
从某种角度讲,女性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继而提升自我的过程。在米娅的成长环境中,家庭、邻里、唐人街,学校、医院、教堂,商场、精品店及咖啡馆、音乐会、舞厅等,对其思想品格、言行认知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可谓八面来风、文化多元。小说中米娅多次到教堂去的情节不可忽视。在异域他乡生活、并非“教徒”的米娅,在精神几乎要崩溃、渴求心灵的安顿和宁静时,信步来到了一座教堂正前门,在这里遇到了与她心有灵犀的曹鹏飞。小说从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和精神人格等多方面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
小说《唐人街上的女人们》中汇聚了诸多中国文化符号,如中国牌坊、彩绘中国龙和十二生肖图案、中餐馆、中药铺、太极拳、汉字书法、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国农历新年、红灯笼、红双喜字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唐人街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小说最后,米娅将诊所搬到了市中心街上,面积扩展、人员增添,许多病人慕名前往,唐人街已难以承载她人生事业的继续发展。米娅的母亲也在“成长”,她不再着急女儿的“终身大事”。
唐人街是海外华人一处流动的营地,随着华人族群的发展变化,唐人街女性的命运也在发生变迁。新一代女性通过不懈地努力奋斗,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特长使她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更加宽阔。唐人街华裔知识女性的生存命运应该受到文学的关注,《唐人街上的女人们》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具有新的探索的意义。
(作者系华文文学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