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〇二五《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在京举行—— 从“寻亲”到“回家”:当读者走进文学编辑部 □本报记者 王 觅 王泓烨 张昊月 2025年04月21日 来源:文艺报

风过拂柳梢,花开候君来。4月13日至14日,2025《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在京举行,20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读者受邀来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参观、交流,共话文学情缘。

2022年,《人民文学》启动“人民阅卷”系列活动,创新读者与作家、编辑的交流互动机制,密切文学同读者之间的血肉关联。这是《人民文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学杂志对读者的深情召唤。此次“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是“人民阅卷”系列活动的新篇章,杂志社首次邀请读者来到北京、走进编辑部,亲眼见证刊物的诞生过程,近距离接触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类珍贵资料,了解《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参观鲁迅文学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等首都文学地标,亲身感受新时代文学发展的蓬勃力量。

与文学同行,与读者同行,与时代同行

4月13日,在“《人民文学》读者走进杂志社暨座谈交流会”上,付罗娜、许金燕、巴桑卓嘎、陆梨青、李改鱼等10位读者代表分别发言。他们大多来自祖国边疆的小镇村落,自言是“文学难以到达的地方”,但只要文学的星火触及他们,便将他们的文学热情点燃,经久不息。他们中有的是年少时在父母的影响下喜欢上文学,并开始接触《人民文学》;有的是近些年机缘巧合与《人民文学》相遇,通过阅读帮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难挨的时光。而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一旦受到文学的召唤,便无法离开它。

云南读者付罗娜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业余时间读文学作品。为了能够坚持阅读、读到更多优秀作品,她建立了一个微信读书群,包含老中青三代共8个人。他们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用文学链接世界、开阔视野,实现了他们新的“文学社交”。付罗娜说:“在过去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会把报纸和杂志放在我的枕头旁,其中就有《人民文学》,这让我感觉到文学在陪伴着我。我希望《人民文学》能够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一样,长青不衰。”

从事戏剧宣传工作的湖北读者陆梨青与《人民文学》还有一段工作渊源,她在此前参与策划了《人民文学》2025年第2期《我的大观园》主题书签,并将自己与《人民文学》的这段故事称作“小书签打开大观园”。她介绍道,作为越剧《我的大观园》的观众和《人民文学》的读者,她欣喜于看到两者实现了“同屏”,便激动地主动联系杂志社,希望能与之合作为读者“带来一份属于舞台艺术的‘小小的震撼’和‘美好的纪念’”。杂志社接受了提议,并在后续交流中采纳了陆梨青的许多想法。有感于此,陆梨青表示:“《人民文学》让我看到了文艺向大众敞开,这是作者、编者与读者实现链接的一个案例。”

读者们还对杂志社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的建议《人民文学》组织优秀作家写短小精悍的文字,便于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以此扩大读者受众面;有的建议杂志建立和完善有声书转化,用声音将文学传递给每一个人;有的建议《人民文学》多多走进祖国的边疆,为偏远地区的人们送去文学之光;还有的希望《人民文学》可以走进学校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杂志的编辑流程,感受其厚重历史和凝结的心血等。

《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向读者们介绍了《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办刊状况。他表示,过去杂志社是埋头办刊物,只做编稿、发稿的常规流程,通过邮局与读者进行联系;而现在更需要与读者直接建立联系,于是杂志社选择开门办刊,走到读者中间,邀请读者与编辑等杂志社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这是举办“人民阅卷”活动的初衷。“我们的办刊导向,其实就是我们刊物的名字——人民文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徐则臣说。

故事温暖了一个个文学梦

4月14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人民文学》读者与作家评论家对谈”活动举行。作家张楚和评论家杨庆祥从创作、评论和研究的角度,与读者进行对话。

张楚在成为作家之前,也是一名泡在书海里的读者。他刚参加工作时订阅了多种文学杂志,其中就有《人民文学》,他常常从这上面发表的作品中揣摩写作技巧。他曾在2000年参加《人民文学》创作培训班,听了肖复兴等作家的课程,获得更大的创作动力。2003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小说《草莓冰山》,并迎来自己创作的爆发期。张楚说,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耐力,还得有信心,“我一本一本地看了好多文学杂志,看得特别仔细,那时就想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张楚对读者们说,短篇小说产生于电光石火般的一瞬间,一个意象、一个隐喻便可以支撑起一篇小说,是最接近于诗歌的体裁;中篇小说则需要有结实的骨架支撑,常常含有戏剧性;长篇小说在戏剧性之外,还需要有命运感。他还以游泳比喻不同篇幅的小说写作:“写短篇小说像在游泳池里游50米,写中篇小说像在河里凫游,写长篇小说则像在大海里畅游。茫茫海水虽让你看不到方向,但你知道肯定会游到令你期待的岸边。当双脚踏上沙滩,便是最开心的时候,也是写作最有意义的时候。”

杨庆祥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分析了不同代际的当代作家的写作特征。他谈到,“50后”“60后”的作家依然是中国当代写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他们的作品传达出改造世界、改变他人的渴望;“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进程与改革开放同频,其作品中大多有着强烈的改变意识和创造意识,主人公们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获得新的力量;“90后”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则变得更间接与缓和。三代作家的创作体现出许多共性,体现出传承的脉络。

杨庆祥还从小说文体特征、非虚构文学写作、地域写作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当下文学领域的不同探索。在他看来,长篇小说如同“重工业”,表现着时代的高度;非虚构文学写作是大众化的写作,作者需要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将个人故事提升为社会故事;非虚构创作中的虚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像小说家那样细致描绘,故事中的人物才能栩栩如生。方言、地方性、地域写作对于当下的文学生态至关重要,多元多彩的地方文化能够促进中国文学蓬勃发展,并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

在自由交流环节,张楚、杨庆祥回答了读者的提问。与会者纷纷表达了自己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并表示期待明年春天再因文学而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