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纷纷推出实景演出、大型歌舞表演等项目,打造地方或景区文化名片,这已成为文化旅游行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这股发展潮流中,湖北恩施精心打磨出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填补了当地大型文旅演艺剧目的空白。该演出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地方故事,在艺术精品化方面的追求值得称赞。
在“讲好地方故事”层面,《西兰卡普》构建了完整的情节脉络。虽然对于歌舞演出而言,叙事并非核心要素,甚至不是必备元素,但对于喜爱故事的中国观众来说,生动的情节仍是吸引他们走进剧场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西兰卡普》别具匠心。演出虚构了西兰和卡普这对土家族青年男女形象,演绎了二人从相识相爱、历经生离死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作为一部时长约一小时的歌舞演出,虽难以铺陈复杂情节,但《西兰卡普》凭借简洁明快的叙事节奏与大团圆结局,契合了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心理预期。
该剧分为四个叙事段落,对应西兰与卡普相识、相恋、离散、团圆的过程。每个段落开始前,一位土家族阿爸都会出现在舞台左侧的吊脚楼上,面向舞台右侧屋内低头纺织的阿妈与台下观众,以地方民歌形式唱出下一场景与情节。他手中道具(树枝、绣球、船绳、红盖头)也具有独特表意功能。例如,在第三场前,阿爸手持船绳唱道:“月光啊竹林深,情话啊伴虫鸣,郎说正月里去舍,妹说中秋就行。狂风啊来得狠,浪涛啊断啊断人魂,眼看月将圆,那个哥哥啊人啊无踪。”提前预示了从月下定情到阿哥被浪涛冲走的情节转折。阿爸的演唱不仅承担叙事与“报幕”功能,让幕间转场更自然流畅,还成为演出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设计精巧独特。
自然,歌舞演出的叙事与文学作品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叙事人阿爸的演唱,每一场的情节推进都依赖演员们的歌舞演绎。以第一场为例,一群拉纤船夫准备穿越险滩,拉纤的动作设计刚劲有力,将清江边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于舞台,赋予整段表演沧桑厚重之感。众人成功渡过险滩后,一位男青年立于龙船之首,劈波斩浪,男主角就此登场。紧接着,在翠绿的茶园中,一群身着绿衫、背着茶篓、端着簸箕的采茶女在茶山上忙碌劳作,她们的采茶舞柔美曼妙。此时,一位红衣少女加入舞蹈队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视觉效果,女主角惊艳亮相。随后,舞台虚拟场景切换为吊脚楼竹影,悠扬笛声响起,男女主人公分别与翻飞的红绸带共舞,通过含蓄、缠绵又热烈的肢体语言,象征两人心意相通。
恩施,这座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美丽小城,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正如剧中所唱:“清江水清又长,武陵山高又壮。”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土家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在剧中,清江边和茶山构成人物主要的劳动场景,吊脚楼和竹林则成为人物生活的主要布景。第二场中,土家人欢欢喜喜过年,在热烈的氛围里,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六口茶》《龙船调》等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巧妙融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展示了土家族文化魅力。这些民歌与整场演出中的女儿会、摆手舞、哭嫁等土家传统文化,以及该剧的中心意象——“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共同构建起“讲好地方故事”的又一层面。
《西兰卡普》要传递的核心是“情”——纯洁忠贞的儿女情、善良优美的人情,以及传承传统的“千古情”,一如演出的“引子”部分,借小女儿之口唱出的“每根丝线都连着我们,一根线是一天好时光,祖祖辈辈,月月年年”,也一如结尾演员们高歌的“永远的西兰卡普,镌刻千年的情”。这构成了“讲好地方故事”的更深层面。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