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树理的小说突破了此前一直很难解决的文学大众化的难关。赵树理所处的年代,农民不识字,语言的表述方式太文学化,农民听不懂。他笔下的大白话,像极了农民田间地头的家常唠嗑。这些带着土腥气的方言一出口,读者眼前立刻浮现出庄稼汉蹲在墙根儿聊天的画面。
最美的语言存在于大众口头。从新大众文艺视角看,“接地气”的语言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精英壁垒,让文学从少数人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赵树理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创作,正是让农民群体参与到文学欣赏与理解的过程中,实现文学与大众的紧密连接。赵树理用农民听得懂的话,把故事送到他们手里。《李有才板话》里那句“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直白如民谣,农民读得懂,更听得进,文学从此不再是“文人的专利”,而成了映照他们生活的镜子。
我们重读赵树理的意义,就是要明白那个时代的中国百姓,更像一场“民间艺术的狂欢”。他把说唱、曲艺揉进小说,带着烟火气的表达,既讨农民喜欢,又让作品成了批判现实的利器。
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种文艺形式相互融合借鉴是一大特点,赵树理早就在他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点,将民间文艺形式与小说创作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让作品更具传播性与生命力,就如同当下新大众文艺中动漫、游戏、影视与文学相互转化衍生,形成更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赵树理的可贵,还在于他始终与土地血脉相连。《小二黑结婚》写青年挣脱包办婚姻,《三里湾》记农业合作化的阵痛……他的故事里,有农村最真实的呼吸,灶台前的家长里短、田埂上的思想碰撞、新旧时代的撕扯与重生,他的每个字都浸润着对农民的理解与深情。
文艺要反映时代生活,赵树理的作品紧扣当时农村社会变革的时代脉搏,关注农民命运,体现了文艺与时代、与人民生活的深度关联,为新大众文艺如何扎根现实、反映大众生活提供了典范。今日重读赵树理,便是在字里行间邂逅“新山乡巨变”的文学基因。他以俯身大地的姿态倾听民众心声,用质朴鲜活的语言书写时代脉搏,印证了经典作品与人民土壤的血脉相连。这种创作理念与新大众文艺对人民性、时代性的追求不期而遇,启迪着当代创作者扎根生活沃土,在新时代语境下持续探寻文艺与大众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
(作者系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