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更好地构思创作,我需要阅读中国乡土文学中的经典长篇,它们是乡土文学的河流中经时间之水淘洗后留下来的,如同河床上的石头,有足够的分量。作为乡土题材的书写者,如果不能在这些经典里浸泡、磨砺,不能顺着这条辽阔无边的河流走一遍,数一数河道里的石头,就没有底气写好作品。
其中,赵树理是绕不过去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的详细分析,我在中学时代就背诵过。《三里湾》当作课外补充读物仔细读过。重新系统阅读他的作品,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真正的乡村文学书写者,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近百年的跨度。期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此大的时间跨度面前,为什么赵树理的作品读来没有太多的违和感,相反还能引发我的同感。我发现深层原因在于,作家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生活把控能力,他把生活吃透了,从生活的泥水里摸爬滚打过,知道这泥水的深浅,才能做到构思和表达中的深入浅出、炉火纯青。生活当中有些恒常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人性的复杂不会随着生活变迁而丢失,应该在不同的时代语境当中以不同的面貌和质地来显现。这应该是今天的写作需要把握的东西,也是我们需要向前辈学习的地方。
三仙姑和二诸葛,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乡土文学的精神,是文学和乡土结合以后,焕发出来的那种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西海固地区老中青几代作家都在坚持写乡土题材,也在与时俱进的学习中摸索和探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重读经典,向经典乡土作家和作品学习,从经典乡土作品里寻求中国乡土文学的新要素,挖掘乡土文学根脉,赓续乡土文学精神,争取书写更优秀的乡土作品,讲述以西海固为出发点的中国乡土故事,是西海固作家的愿望与追求。
(作者系宁夏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