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新媒介时代,科普场景和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人人皆可做科普”的理念广为流传。但事实上,科普工作对专业知识和传播技巧有极高的要求,科普工作不仅要求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巧妙的传播技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科普内容由于晦涩难懂,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的所谓的“科普内容”,缺乏足够的严谨、专业和准确性而误导公众。特别是在基因编辑技术挑战伦理边界、人工智能重塑人类认知框架的背景下,科学普及传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科普实践,成为非常重要甚至迫切的命题。近期,青年科普研究者王大鹏推出了《问道与闻道:高质量科普的实战方法与技巧》(以下简称“《问道与闻道》)一书,可以给读者带来这方面的启示。王大鹏在科普研究领域深耕多年,致力于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且他与很多“科普达人”保持着常态化的沟通,因而好些科普作家常说“我们是大鹏的研究对象”。
就《问道与闻道》这本书而言,不仅是跨越科研与传播领域的桥梁,更是重构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对话体系的关键。王大鹏敏锐地看到,科学传播的当代困境在于“有科没普”或“有普没科”,即陷入“知识的丰饶与理解的贫瘠”这一悖论。他认为,科普的本质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建立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契约。
书中深刻揭示了科学传播中存在的“三重鸿沟”:专业话语与日常表达的语义断层、科学范式与生活经验的认知错位、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张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科普的多维度目标: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而不仅仅是让公众记住一些科学事实。这一观点揭示了科普在当下社会的深层次意义,也提醒科普工作者在实践中应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不同受众对科学的兴趣和需求差异,王大鹏提出了“科普受众细分”的观点,即科普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受众细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伪科学和谣言的传播对公众造成了极大的误导。王大鹏认为,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都要重视科普伦理问题,强调科普工作者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责任,科普工作者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传播科学精神,避免误导公众。
在实战方法方面,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科普技巧。王大鹏基于王亚男的科普报告提炼而成的“三三制”写作原则,即好选题、好标题和好写法相结合,为科普文章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他强调隐喻和类比技巧在将复杂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内容中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科学现象,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此外,他还提出了故事讲述技巧,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科研团队的奋斗故事,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普工作的前提,是了解不同的受众需求和不同的媒介传播方式。王大鹏在书中强调了框架设置在科普中的重要性,认为科普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和不同的传播目标设置合适的框架,以便更好地传达科学信息,同时还介绍了“信息的半衰期”这一实用方法,帮助科普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提炼出关键信息,提高科普的效率。
书中有大量作者对科普工作的实操法则和“金句”。比如作者提出“三的法则”,即信息最好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不超过三个要点。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分解为易于记忆和理解的关键点。此外,他还强调了“说人话”与“去术语化”的重要性,即科普工作者需要用普通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科学知识,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再比如,作者认为优秀的科普作品需要满足“颜值”“言值”“研值”和“情绪价值”四个维度,面向公众的科普,需要通过精美的设计、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情绪引导,才能提升科普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这本书在出版最后节点才敲定为《问道与闻道》。“问道与闻道”既蕴含了东方智慧,又暗合了现代科学哲学的证伪精神,诠释了当代科普的本质要义。“问道”指向科学探索的求真之路,要求传播者深植专业根基;“闻道”则关乎知识转化的向善之途,强调以人文情怀构建对话空间。当科研工作者跨越实验室藩篱,当普通公众突破认知茧房,真正的科学启蒙便在这双向奔赴中悄然发生。
在算法支配信息的今天,本书不仅为科普从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传播工具,更重要的是构建了理解科学传播的认知坐标系。书中关于框架设置的艺术、叙事节奏的掌控、术语转化的技巧等,本质上都是重建知识生产与接收的契约精神。当DeepSeek等智能体开始撰写科普文章时,人类科普工作者更需要这种不可替代的“温度传播”智慧。
(作者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