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寻找诗歌的支点 ——洛桑更才的诗性世界 2025年05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尕旦才让(藏族)

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全球化浪潮与地域性叙事激烈碰撞下,西藏的作家们,包括藏族、汉族以及其他各民族作家,扎根高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用充满真情和挚爱的在地性书写,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展现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多元化面貌。这些作品不仅向读者传递了正能量,还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藏近些年来的青年写作,发展态势良好。洛桑更才正是其中一员,这位来自西藏山南的青年诗人,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在当代中国诗坛崭露头角。他的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藏族文化的土壤中,西藏山南这片丰沃的土地,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基因。至今为止,洛桑更才相继推出了《流浪的八廓》《半个夜空》《高原的光》3部诗集。这充分展现了他旺盛的创作才能。

洛桑更才的诗歌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构建起一种强烈的张力,他用近乎绝对理性的视角关注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挣扎,在他笔下,现实世界往往是复杂而沉重的。从《流浪的八廓》的“流浪叙事”到《半个夜空》中的“自我和解”,再到《高原的光》中的“智慧之光”,他的诗歌创作始终在为这种张力寻找支点。“支点”这个物象不仅是作为构建诗歌意境的手段,还是他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民在地下种下朴实与偏见/商人在扎基拉姆与观世音之间寻找支点/知识分子在钱包和尊严里流窜/……如此不同,如此一样”。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等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却以“让存在者存在”的方式,共同构成一个破碎的现代世界。面对破碎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观察、欣赏。尝试理解自己亦是这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快乐、痛苦、惆怅/都是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存在与否他们说了算”。也只有理解了这点,才有发现“美”的可能性:“开始懂得山水的善良/向着太阳张开翅膀/关心窗前的小花和天气预报/夜空下,一个人也不觉得寂寞”。《半个夜空》的后记则更加验证了这种思考:“拥有的东西大多喜欢稍纵即逝,相比之下过程更有魅力。换句话说,如果我能做到享受过程,其实就是获得了某种平静,也是一种豁达。”如果说《流浪的八廓》道出了“我”的“破碎”,《半个夜空》则拾起了这些碎片,并在《高原的光》中,对这种张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度剖析与阐释。作者期望每个读者能够让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得以显现,在充满张力的现实世界中切身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与温度。是的,不管何种表达,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载体,自古以来便承载着表达与治愈的双重使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艺术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指向一个方向:为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洛桑更才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性。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爆发力:“夜色走近窗前/向屋里借宿/失声的人/正追逐着俏皮的文字/脸是太阳/头发是河流/四肢也都长满了结尾”。这当然离不开诗人对日常场景的细腻捕捉和超现实的想象,这样的句子将抽象的情感与具象的意象相融合,展现出语言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比如,洛桑更才诗歌里出现的雪山、石头、河流等意象,充满了生命感,而这生命感显然是基于藏地传统观念中对存在的深刻理解。如果从这个视角去思考万事万物,就不会有陌生化带来的隔阂,而是只剩下诗歌本身,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洛桑更才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他以诗歌为媒介,连接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我要了杯不太会喝的咖啡/你点的是冰柠檬/我们谈论记忆,写下未来/又恢复宁静”。洛桑更才的诗歌,正是这样一杯独特的饮品,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与甘甜,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