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海报
2025年5月,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开播一周年,“从没想过我的阿勒泰会发生在我身上”等话题,再度成为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热门话题。《我的阿勒泰》图书、影视及文旅的融合,让“阿勒泰”成为2024年度的现象级热词,原著图书年销量更是超百万册。《我的阿勒泰》这样持续的热度不免让人好奇:这部散文集为何能够长久吸引人们关注?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究竟何在?相对于人们熟悉的新疆自然乡土风貌,李娟的书写是否具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实现心与心的连接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我的阿勒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李娟以全新的散文笔法与观察视角完成了一次跳跃,跃向自己对阿勒泰地区的新见。当其他人还在聚焦于书写哈萨克牧民的独特性时,李娟转而讲述那些共通的欢乐、忧虑与希望。
也许有人会说,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与众不同的。的确,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因为在当下,注意力被视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大数据会根据个人的网络活动和兴趣偏好,精准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不仅如此,大数据还可以揭示个人尚未意识到的兴趣点,为其提供新的刺激与安慰。你会看到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惊人,媒介娱乐和信息获取占用了大量可支配的时间,这极大地挤占了人们用心交流的时间。以往那些借由思想、感情和行动建立人际关系的优势似乎在渐渐消失,来自倾听和体察的心心相系,现在却逐渐转移为电子问候。持续不断地在信息中构建个人成长,让人感到既紧张又焦虑,生怕注意力没有精准配置到重要信息上,以致错过新思想或新见解。倘若这种紧张情绪继续下去,个人生活回不到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那么生活很容易陷入孤立的状态,人们终将劳形苦心、疲惫不堪,感情和信任也难免受到影响。
而《我的阿勒泰》就好像是一种号召,号召人们重新设定视角来看待世界。它教会我们该如何将关注自己与关注社会相结合,给生活注入自信与活力,学会与世界展开新的联系,真正去开创个人广阔的成长空间。李娟在描写个人生活中的阿勒泰时,寻找着扎根于自己脚下这片大地的意义与价值。正因如此,她才能提供一种特别的话语方式——关于自己的深刻体验,这为她挣脱书写阿勒泰的固有方式创造了新的价值判断和文学经验。
书写一种永恒的诗意生活
在《我的阿勒泰》中,李娟敞开了她诗意的心灵世界。从《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通往滴水泉的路》到《河边空旷的土地》《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总有一种力量透过李娟那不着痕迹的艺术描写凸显出来,这就是天地给予她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并没有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对应,然而,眼前通达无碍的旷野、悄寂无声的滴水泉、浩荡有力的春风、水草丰美的夏牧场等足以显示生命力的持久旺盛。李娟的生活之路是一段与山水紧密相连的旅程,她沿着戈壁起伏不定的地势行走,穿越春寒夏暑,在明媚的阳光下,与拄杖的外婆享受欢乐,听着小伙子们的手风琴声,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李娟把阿勒泰看作一个纯粹的生活之地,一个可以容纳世间一切生命情感的空间。
在李娟的描述中,人们不再把阿勒泰想象成一个遥远的陌生之地。她在四季中转场生活、徒步大地、向天而行,自始至终都带着崇高的激情,紧紧跟随哈萨克牧民的脚步,所有的脚印都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聚合,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要沿着一条特定的路线努力。透过李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负载在每一条牧道上人类耐力的极限,还有在严寒和酷暑中升腾的极为细腻的情感和审美经验。牧人们穿梭在晨昏暮影之中,神秘的歌颂浮动在漫漫前途之上,牵出了一个民族的古往今来。这是一个民族不同寻常的动力和激情——它世俗又诗意、深沉又活跃、昂扬又谦虚。李娟建立起与自然、族群的各种联系,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而给予个人一个稳定的立足之处和持续进步的可靠前景。她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可能拥有一匹马。李娟对于生活的认识,使自己赢得了信仰的力量和行动的决心。读者之所以喜欢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是因为我们希望摆脱精致包裹的生活,挣脱臃肿的电子世界,投入到与山海大地的爱恋中,和一种无限而纯净的生活相拥。
李娟由迁徙延伸出来的生命精神和人生信仰,让人们感动不已。在哈萨克人眼里,只有依靠脚力才能撬动地球、抵达远方,只有战胜荒野、严寒与艰险,才能从历史穿越而来,只有团结合作、相互支持,才能维系族群的稳定和久安。李娟在具象化的生活中把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复杂内容揭示出来,呈现了岁月的轨迹和生命的运动。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观念(FJ2023B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