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事从容则有余味 □赵德发 2025年05月26日 来源:文艺报

人类有讲求效率的习惯,这种习惯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阅读。古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曾通过编印选本的方式萃取精华,给人们提供阅读便利。借《唐诗三百首》以窥唐诗全貌,借《古文观止》以品古文精华,早已成为中国读书人的习惯。《增广贤文》之类的书籍,更是以短句的形式向学童和大众传达人生智慧,这些句子大多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雅俗共赏,传播久远。

文学阅读进入当代,提高效率的方式更加多样。我年轻时曾经读过多种版本的中外经典名著提要,通过较短的篇幅了解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竟也读得津津有味。我还看过许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觉得用一两个小时就“读”完一部长篇,真是节省时间。但是当我读原著时,却发现了许多没能出现在“提要”和电影上的东西,譬如广阔而斑斓的社会图景、复杂而有深度的心理描写以及由语言传导的别致韵味等,不免为此前的速读感到遗憾。

时至今日,读书方式又有新的变化,许多人热衷于看“说书”视频。“说书人”身份多样,有的是普通博主,有的是著名学者。他们在几分钟到半小时之内,就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讲上一遍,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与评判。如果是讲已经被影视化的作品,还会配上有关画面,让作品更为形象。我看过这样的视频,觉得有的挺好,能让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获取有关的知识与信息。譬如,我对马伯庸的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早就关注,很想知道“将岭南荔枝运到长安而不腐烂”这个大难题是怎样解决的,但一直没有抽出时间读书。在手机上偶然刷到讲这本书的视频,看过一遍便知道了。我想,怪不得这类视频风行,它在高效提升知识方面确实不错。但我后来看了原著,欣赏了作者对唐代官场状况与市井风情的详细描写、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对情节的精心编织、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揭示,觉得还是读原著为好。

通过短视频“读书”,今天已经大行其道。有些博主靠制作这类短视频成为“网红”,吸粉无数。有些作家也用短视频说自己的书,讲提要、读片段、谈追求,很多人为其点赞。但我也发现,有人看这类视频时很认真,有人却很草率,甚至将速度加快到1.5倍甚至2倍,在“叽叽喳喳”带有滑稽效果的声音中捕捉信息。而且,就连3分钟左右的视频也往往看不完,不见“爽点”“笑点”立马关掉。这也不能责怪他们浮躁,因为他们的确很忙,一天到晚忙于工作或学业,剩下的空闲时间也呈碎片化。他们只想通过短视频轻松愉快地获取一些信息,要让他们捧起一本纸质书一页一页慢悠悠地读,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至于我自己,以传统方式读书的数量也在大大减少。那些必须看的,我会买来细读;另外一些书,只是看看小视频、看看网上的有关信息,至多看看有关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节选,大致了解一下就算了。手机的读书软件上有海量书籍,可以全文阅读,我也很少将它打开。我还安慰自己:年轻人讲效率,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时间有限,更要讲效率。

问题是,“效率”并不能和“效益”画等号,在读书这件事上更不能画等号。“说书”视频固然能够扩大受众基数,有利于作品传播,同时也降低阅读门槛,实现“阅读平权”,但是指着一片浪花说海,总不如引导读者潜入大海深处,感受泡沫与波涛之下的深沉暗涌。在那里,才会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进一步了解这片海的特性与本质,还能让读者避免碎片化阅读、影视化阅读对于思维习惯的改变。我们要明白,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而形成的审美认知能力是多么可贵,如果一味追求高效而走向浅薄,不能获取以阅读提升思维高度的真正效益,将是人类的悲哀。新的媒介语境,应该带来审美进化而不是退化。一个人经常沉迷于“快餐化”阅读,会加速审美体验的“即时性”与“感官化”转向,削弱主动思考与文本解读能力,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

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一书中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又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阅读这件事,还是从容为好。过去,好多人读书不带功利目的,只为愉悦、消遣,叫作“读闲书”。今天,有的年轻人也带着这种心境读书,美其名曰“精神瑜伽”。我觉得这个叫法实在高妙,因为瑜伽是一种需要以从容放松的心情而进行的健身养心方法,能达到身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效果。如果捧起书本,安安静静读上一会儿,让精神受益,岂不是一大乐事?

写作更要从容。就大多数体裁而言,必须从容准备、从容下笔。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因为是大制作,更是来不得半点急促。尽管写出来可能很少有人读完全书,尽管可能会被人制成短视频“数言以蔽之”,但我坚信,长篇小说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的长度、密度、难度恰恰体现了人类对精神深度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们应持这样的态度:任由短视频铺天盖地,我自从容写来。唯有这样,才对得起时代,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