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学短视频,优化是必然 □王 迅 2025年05月26日 来源:文艺报

在数字时代,短视频已经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场域,造就了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生存奇观。短视频在高速网络技术赋权之下,广泛而深刻塑造着大众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传播策略、传播效果、服务模式和营销策略等成为学界讨论的主要内容,而对短视频传播所引发的认知结构与审美思维的嬗变等深层次问题则缺少探讨。其实,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审美认知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短视频作为文学的“变体”,是文学适应AI时代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反应。从媒介功能来说,新型传媒作为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所说的“热媒介”,是文学被看见、被传播、被认同的重要载体。《人民文学》《收获》等期刊通过直播推广的方式,一度实现了纯文学的出圈。传统文学通过短视频可以扩大读者面,使那些被冷落的经典作品由“冷”变“热”,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反过来,文学为短视频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潜能,刺激了新媒体平台的繁荣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纸质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传统读者来说是全方位的,它改变的不仅是阅读模式,还很可能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根据学术界的分类,文学图书类短视频有五种模式:金句展示与朗读模式、内容解读与书评模式、轻知识科普模式、真人访谈与讲座模式以及剧情设计与演绎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文学短视频都是基于网络文化语境而派生出的产品,一定程度上促成受众审美认知结构的嬗变。

在文学接受中,审美认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涉及知觉、认知、情绪和评价等过程。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主体基于心理状态认知事物、做出判断的过程。与传统追求永恒价值的文学审美不同,短视频作品属于快餐文化,在认知特征上是瞬时审美。这与20世纪90年代审美意识的世俗化转型所带来的游戏化审美活动一脉相承。无论是快手、抖音、B站,还是小红书,各种平台上推出的短视频掀起了以即时满足为目标的快速消费时尚。而经典文学对阅读的要求是深层体验和反复品味,以发现文本中所潜藏的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为价值追求。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显在差异性,主要是审美认知关于“表层/深层”或“功利/非功利”的划分。

一般而言,短视频对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且属于表层化审美。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诞生以来的接受过程就是在不断重读和阐释中展开的,显示了经典的永恒魅力。而短视频《红楼聚餐》取材于文学经典,人物腔调和神态甚至服装都是对王熙凤、林黛玉、贾母等形象的模仿。严格地说,这种改编自经典文学的短视频应归入二次创作的序列,是对经典的解读与阐释。而从审美目标看,这种二度创作所指认的并非传统文学的深度思考和精神表达,而是以狂欢化和碎片化为特征,服从于即时性消费习惯的视听审美。这种止于“解压”的审美表达是大众化和日常化的,是忠实于现实感觉的功利化实践。而传统审美则是个体化和精英化的,基于以现实日常为基础创构出的虚幻图景,但其目标并非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而带有一种超越世俗的非功利色彩。

从叙事模式看,短视频容量小、时间短,具有以受众为中心的微叙事特征,在轻快、直观、零碎、短暂、震颤的虚拟框架下,形成了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微审美”。经典文学往往重视情节设计与细节打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一般来说,经典文学是一种宏观化审美,是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哪怕是后现代文学作品,也贯穿了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整体性思考。消费环节中,经典文学需要受众深度注意力的持续参与,而短视频则是碎片化的文本,更推崇某种极致的感官刺激和猎奇体验,或以身体审美形成视听冲击力。因此,文学短视频创作的关键是审美主体对刺激性信息的捕获与调适。这种刺激性源于猎奇搞笑、身体展示、经典符号等因素,是数字时代电子审美认知发生的重要动力因素。

审美意识中“思”的失落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学艺术在大众传媒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迎来了“艺术的技术时代”(吴秀明语)。在信息流冲击下,数字化微叙事往往以爆点前置和反复渲染的方式抓住受众神经,让其进入瞬间性和直观化的沉浸式体验。随着文学消费方式的变化,短视频创作为了迎合大众胃口而忽略了意义深度。社会认知结构与审美心理日趋变形,具体来说是从传统的积极主动式审美向消极被动式审美的转变,其结果是大众审美认知能力不断弱化。究其根源,追求直接和快速的浅表化审美风尚的形成,主要在于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对日常的大面积渗透,致使受众在对事物外在形式的投注中逐渐丧失主体意识,放弃对文本深层意义和内在本质的考察和探求。这种趋向显然与经典文学所追求的内向性与探索性背道而驰,是导致审美惰性的根源。

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文学类短视频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代表了一种审美的新形态。创作者的价值观能否顺应新时代人民的审美需求,是衡量其审美道德及其先进性的根本指标。创作主体须保有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思想性与技术性并重,打造短视频文化精品。美学理论家莱德尔认为,审美体验首先要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才能实现。一方面,短视频如何摆脱同质化和低俗化,在受众的积极消费中实现差异化的审美体验甚而挑战性的审美体验,这是其完成自我提升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短视频如何通过优化,把握精髓,提纲挈领,有效充当文学阅读由浅入深的导读,这应该是实现其传媒价值的重要途径。

短视频对经典的改编和演绎,不但需要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还要讲究叙事模式的影像化和叙事角度的现代感。短视频《遇见祥林嫂》对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以当代女性的视角观察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抓住祭祀、捐门槛、被迫再嫁和痛失阿毛等细节,既忠于原著,又不乏现代视野。在轻阅读、快阅读、浅阅读流行的时代,短视频平台消费无法代替传统的文学阅读,但可以打破“标题党”“打鸡血”的模式,走出算法推荐喂养机制误区,而借助其平台优势,让有品质的文学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文学消费与接受中实现其媒介正向价值的最大化。如此,短视频与经典文学互动,不仅能促进彼此的优化,同时也会改善社会审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