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蜀锦人家》让非遗技艺在镜头里“活”起来 □朱婧雯 2025年05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改编自桩桩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剧《蜀锦人家》以唐代益州(今川渝地区)的蜀锦文化为背景,讲述了益州城内浣花染坊小姐季英英继承家族传承的蜀锦染色秘方,在与其他家族的商业竞争中,将蜀锦文化发扬光大并拓展海外商路的传奇经历。该剧凭借“非遗文化+古装剧”的创作形式,让电视剧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而且有效推动了地方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设定的合理性,是衡量其创新性与观众认可度的关键。《蜀锦人家》的人物设定让女性视角的古装商战故事情节扎实且富有时代感:季英英生于没落蜀锦家族,作为世代经营蜀锦且掌握蜀锦染色独特工艺秘籍的家族传人,她肩负着振兴家族产业、传承并发扬蜀锦传世技艺的使命。这一人物身份设定赋予女主角独立、聪慧的性格特征,为其情感线与事业线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合理的基础,这也是人物引发观众共鸣共情、进而提升剧作接受度的重要基础。

在叙事结构上,《蜀锦人家》采用内外线分层设计:内层以季英英的个人情感脉络为线索,展现其作为蜀锦世家传人的成长与抉择;外层围绕振兴蜀锦产业、开辟海外商道的宏大主题展开。这种叙事策略既借鉴古装剧的“爽感”叙事逻辑,契合观众的娱乐观赏心理,又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思想内核植入剧情肌理,提升作品的精神厚度,使观众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完成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形成多元立体的观赏体验。剧中,个人情感表达与历史情怀书写彼此呼应,季英英的命运起伏始终与蜀锦技艺的兴衰紧密交织,让观众透过情节领略到传统工艺背后的历史纵深与人文精神。

时下,主打“非遗文化+古装剧”模式的创作不在少数,但一些作品仅将非遗元素转化为静态符号:或作为烘托历史氛围的背景装饰,或沦为增强视觉美感的浅表性表达,未能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剧本的核心叙事链条,使其真正参与故事推进、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而《蜀锦人家》不仅完整呈现蜀锦从缫丝、染色、织锦到制衣的全工艺链条,将款式版型、色彩搭配、纹样设计等工艺细节巧妙嵌入剧情,更还原了古代益州锦官制度、染丝会等产业生态场景,将女主角的人物弧光与振兴蜀锦产业的目标深度绑定。这种叙事设计推动非遗文化从“背景板”走向“故事核”,既拓展了古装剧的类型边界,又通过真实可感的工艺细节强化了文化内核的可信度。同时,借助精致细腻的视觉画面,该剧立体化呈现蜀锦的形式之美与文化之魂,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构建起传统文化的现代美学表达体系,为推动国风文化“破圈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如何将蜀锦非遗文化历史与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趋向相融合,考验着编创者的智慧。该剧在人物服化道、场景建构方面着力突出“艺术真实”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弘扬非遗文化、促进地方文旅发展的“艺术+产业”融合创作模式。此外,该剧还将蜀锦发展历史、地方产业管理、文化商业传播等历史背景融入情节叙事中,季英英探寻父亲死因的悬疑叙事线、壮大蜀锦产业及对抗牛氏家族的情感抗争线贯穿其中,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示蜀锦的历史渊源,满足了当代青年群体的接受诉求。

地方特色文化体验是当前公众旅游出行“打卡”的热门选择,影视剧借助大众传媒成为传播地方文化、激发公众旅游意愿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蜀锦人家》积极打造“审美想象力”,助力文旅产业链开发,凸显了川渝地区“非遗古装影视+地方文旅”的潜力。由此而言,影视与文旅的融合不仅要追求地域文化符号标识的视觉化呈现,更需要将其与剧情紧密结合,实现联动效应。这一过程中,要警惕过于关注文旅视觉符号展现而弱化故事情节的倾向,避免将此类创作简单等同于文旅宣传片。

(作者系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