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文章《中国文章学之“专”“转”“传”》被今年的上海高考选为命题作文材料。没有想到这个题目的反响特别大。原因杂多,值得后续进一步探讨。其实,我的文章经常被一些中学选作初中生、高中生平时训练和考试的课外或者课内的材料。原来中考的时候被引用过,若干年前同样是在上海“文汇笔会”上的一篇《吃药时代来临》也被上海的春季高考改编引用过一次,但是夏季高考还没有过。
也很巧,每年《新民晚报》都会叫我点评上海市的高考作文。他们在最快的时间拿到题目以后微信通知我,然后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他们写一段简单的点评文字。今年一看他们发过来的,怎么会这么熟悉?我再一看,原来是取材于我的文章。我想,这是撞在我枪口上了。
其实这篇文章是一个课程的副产品。我在给博士生上课的时候,导读的就是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里面有很多非常精妙的只言片语,有很多用类似的“专”“转”“传”三个字连成一个系统的词语。钱先生就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汉字思维,他特别强调中国“文言的语文”的这种思维方式。这是他跟很多学者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推广一下。
至于“专”“转”“传”,我的解释是:“专”就是专业的文章;“传”就是传播,是传世之作;“转”就是通俗的、流行的、象牙塔之外的文章。但这次高考作文的扣题点和我的中心思想还是有一点点偏差。我更多强调的是传世之作,他们更多地强调“转”这个中间环节。
我在网上也看到很多同学说,这次的作文很难,看到题目就懵掉了。那是因为,对于钱锺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现在的教学其实是不太适应的。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更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思维方式了。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高兴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这次的作文,一开始看起来是难的,但是想想还是有很多很多可以写的内容。这其实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是很贴近生活的一个命题。往里面走,你会发现这并不难。要是我写的话,首先就是要抓住这个“转”,“专”和“传”就放一放。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与数智时代,不少象牙塔里的知识,科学家论文中的发明,都需要做转化的工作。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够无视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些福分,一些非常好的机遇。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有网友说,这次命题的作文,似乎要表达“专业的文章一定要追求广泛的传播”,这个思维是不是太功利了呢?我仔细地阅读了题目,它没有要求你一定从肯定的角度来写“转”。你也可从否定的态度写,分析为什么专业文章不需要转,然后举出大量例子来。如果你能找到这些例子,写出来也是好文章。不要被惯性思维禁锢。
我当了多年教师,现在我感觉孩子们最缺失的就是写文章没有真实的生活。我希望这篇命题作文,能够让他们知道,其实写作文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真生活,多关心一下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有自己能思辨的能力。只要这两点抓住了,再加点文采就是好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被禁锢住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我也很期待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等出来了,我会第一时间去读,看看这些老师评分的标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辨能力,还有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程度。作为一个老师,我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