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葛水平《山下午锄二》: 乡村文明呵护少年健康成长 □梁鸿鹰 2025年06月13日 来源:文艺报

《山下午锄二》,葛水平著,希望出版社,2024年

我喜欢读葛水平的作品,无论是小说《地气》《喊山》《甩鞭》,还是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红花绿布头》,她的作品很有传统文化的根性,既得益于脚下土地的滋养,更接续着中华美学的文脉。葛水平的文学创作实践没有脱离扎根山西的历史文化,写的都是山西人民的生活实践,她善于在乡土中找寻创作灵感,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以文学的方式重塑和张扬乡村文明的价值。对土地、对家园,对传统的守护,同样是儿童小说《山下午锄二》的重要特色。在这部融想象力、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品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博大辽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可爱乡村,一个是书中在乡村不断成长的少年万周。小说里埋藏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对乡村文明世界观的尊重与张扬。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里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和泥土的养育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哪怕是到了西伯利亚,“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过去远离故土的人,往往会带上家乡的一捧泥土,待思乡或水土不服的时候,用家乡的土煮水喝。

《山下午锄二》围绕万周的成长,强调乡村和土地对人成长不可替代的影响,乡村的美好在于她像是一座增长知识、滋养心灵、唤醒美德的宝库,这里万物蓬勃,烟火漫卷,这个最靠近大自然的地方,也最能让人安静,最能让人洗涤内心的尘埃。吐月胡同这条窄窄的巷子,仿佛隐藏着乡村秩序的密码,深入其间自可得到丰厚的馈赠。乡村逐渐绽放出来的无限魅力,是乡村自身显现出来的,是返乡大学生王大爷传递的,是由城里打工回来的五叔启发的,更是万周自己感悟出来的。在夏夜的月光下,万周与孩子们在树影之间嬉戏捉迷藏,一尺厚的虫鸣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乐章,明月高悬,照亮大地,在静谧而热闹的氛围中体验乡村的乐趣。无论是“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石刻对联对耕读传家的宣示,还是“八音会”文场、武场的独特声响,以及人们勤劳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充实乐观,都有效延续着乡间的价值观。

在小说里,乡村里的大槐树、大白马、蘑菇、连翘等各种作物,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世界,到处都有盎然的生机,到处都有富于趣味的往事。午锄二村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怀有近乎虔诚的敬畏,山野是大家的朋友,河水把人的身体洗得有了筋骨,人和动物植物之间的点滴故事,是人间最好的搭配。只有身处乡村才能感知迷人的气味、多层次的温度,才能分辨出寒、凉、冻的区别,乡间的各种声响给人送来欢笑和慰藉,从作品对制琴技艺的细致介绍中,我们更看到了乡间人们的心灵手巧。

在乡村世界里,牛是人们的兄弟姐妹,鸡肚子是一家人的小银行,连令人有些恐惧的蛇,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柳仙,螳螂则被称为绿猴,盛夏夜晚的虫鸣与月光相映成趣。万周在会做二胡的五叔带领下踏上寻找柳仙的历程,经历了一次对乡间世界的探索。午锄二村似乎前后左右尽是山,每个人站在山上,便可以产生许多梦想,脚下的乡间可以装得下一个少年所有的憧憬。

万周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乡间伦理和逻辑对他的滋养,他对乡村世界充满好奇,在成长中不断探索周围的一切。他有着村里孩子们的质朴勤劳,更有迈向男子汉过程中的侠肝义胆,他从崇拜会做二胡的五叔,到崇拜更有文化修养的语文老师张四维,象征着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内心探索。由童年到少年过渡的无缝连接,融入了对成长的哲理思考,并没有让故事显得过于说教,一场剪马尾巴毛风波,正凸显了万周的率真,提醒我们勇敢面对成长的迷茫与挑战,迎接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遇见。

作品以时间的推移为序,在小说中营造出缓慢而温柔的叙事节奏。每一章看似独立而完整,却又通过万周的成长将乡间万物生长的律动串联起来,绘制出了一幅乡间暖意与童年成长交织的多彩画卷,一个个流畅立体、细节丰富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蓬勃。作品成功塑造了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博学而亲切的王大爷、钻研琴艺的五叔、和蔼慈祥的祖母、风趣的语文老师张四维等。

这是一部用心用情写出来的儿童小说佳作,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风情,体现了作家对乡村文明价值的珍爱和守护。乡村迷人的生活场景、如真似幻的民间传说和山野精灵绚烂的故事,使午锄二村延续着那个从远古走来的,有根性、有温度、有价值的文明存在,承载着乡土生活的美好与纯真,小说真实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启发人们不断探寻传统之美,领略乡村的当代魅力。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