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 □闫现霞 2025年06月13日 来源:文艺报

《宋代文学通论(增订本)》,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既继承唐代文学的辉煌传统,又在题材、风格、体裁等维度实现创新,形成独特的文学风貌。然而,相较于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厚积淀,宋代文学研究在专题开拓、理论建构、文献整理等领域仍存在明显差距,整体研究水平亟待提升。这种现状促使学界不断反思,通过调整研究观念、更新学术视角、开拓研究思路,试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实现学术研究的新跨越。

王水照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正是这一学术探索的重要成果。该书立足“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宏观关联,从文体演变、流派发展、思想内涵、体裁创新、学术史脉络等多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宋代文学的整体面貌、艺术特色、发展轨迹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在初版基础上,作者通过严谨考证与学术思考,对全书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最终形成《宋代文学通论(增订本)》。

相较于初版,增订本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学术拓展:一是新增“宋代的禅僧文学”专题,揭示宗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二是补充“宋代的理学诗”研究,展现哲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的交融;三是纳入“宋代的通俗文学”内容,探讨文学世俗化进程。这些增补不仅使全书结构更为完备、内容更加丰富,更通过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凸显了宋代在文学雅俗演变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对推动宋代文史研究、促进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承与社会普及具有重要价值。

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关联,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时代思潮、文坛风气的深刻影响。本书在绪论开篇即提出“宋型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将其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熟型的范式”,这一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是为古今学术名家所公认的。然而本书并不止于确定“宋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成熟型的特质,而是揭示其区别于“唐型文化”的具体特点:在政治上,宋代建立的“祖宗家法”的政治传统,培育了文人强烈的淑世精神;在思想上,“天人关系”的探索和思考,使宋代文学呈现出“重理节情”的显著特征;在创造力上,宋代文人表现对前代文化遗产惊人的整合力,并推动“以故为新”的创造性转化;在对外交流上,宋代文人既有坚守本土价值的自信,又有吸收异质文化的胸怀,实现了双向交流。这几点层层递进,不仅系统阐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更深刻揭示了文化与文学的互动机制,为理解宋代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绪论之外,“宋型文化”作为核心阐释范式,贯穿全书五大篇章,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论证扎实的宋代文学研究体系。这一理论框架未停留于对文学现象的一般描述,而是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揭示了宋代文学特质与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了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有机统一。

自20世纪初形成系统学科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便长期沿袭“以时代为序、以作家为中心”的教科书体例。这种线性叙事的组织方式,虽能清晰呈现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脉络,却容易演化为作家作品的串联,遮蔽了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多维互动,也无法充分展现特定时期文学发展的立体图景。本书以文体篇、体派篇、思想篇、题材体裁篇、学术史篇等专题建构的整体框架,打破了单一时间维度或个体化叙事的限制,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宋代文学的整体面貌,更深刻揭示了宋代文学作为文化转型期产物的独特价值。

文体篇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传统说法入手,分析宋代各体文学的成就与其在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而后从“雅俗之辨”和“尊体与破体”两方面,揭示宋代文人以俗为雅、雅俗贯通乃至大俗大雅的创作倾向,以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赋和以赋为文”的破体新变。体派篇突破“以作家为中心”的个体化叙事,按照宋诗、宋词、宋文三体格局,对各体流派的范围、关系、演进过程进行梳理,生动展现了宋代文学创作从个体行为向群体实践的转变。思想篇探讨宋学、佛教、道教与宋代文学的关系,揭示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对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深层影响,实现了文学研究与思想史的有机融合。题材体裁篇一方面概括宋代诗、词、文三大领域内题材、体裁的总体风貌和内部构成,另一方面探索其共时结构和历史发展,系统呈现了宋代文学的题材开拓与体裁创新。学术史篇则就宋代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重大论题作出叙述和梳理,同时对宋代文学文献资料进行叙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谱系。

探讨文学史的发展结构和历史脉络,是一个头绪繁多、包涵庞杂的任务。任何一部文学史,即便是最理想的文学史,都不可能代替文学史的全部研究工作,这就决定了该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可拓展的空间。书中强调“宋型文化”对文学的塑造作用,但对文学实践反哺文化建构的逆向作用论述不足。总体而言,该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将宋代文学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为宋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