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相伴生长 2025年06月23日 来源:文艺报

优秀文学作品为剧本赋能

张 冀(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

电影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它的创作法则。而文学创作更聚焦人物塑造、文学价值,以及对宏大主题和人的命运的深度探讨。对创作者而言,无论做何种类型的电影,都要找到创作主体,只有找准创作主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与突破。

如今,传统的单一电影类型创作模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电影在内容和主题的拓展上需要重新回归文学性,借助文学找到人物,找到叙事的升级,重塑人物塑造与叙事逻辑。

我去年有幸参与孙甘露小说《千里江山图》的电影改编工作。改编剧本中涉及14位人物,虽有核心主角,但配角群像同样戏份充足。这得益于原著提供了非常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在改编中,如果做到多而不乱,人物差别和对立感清晰,或许正是契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关键所在。

阎建钢(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导演)

就影视改编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另一种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二者是有区别的。我执导的作品中,约半数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创作这些剧目时,我特别有底气,因为这些作品与普通剧本截然不同,它们仿佛蕴含“核能”,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也不论演员阵容如何,都具备成就优秀影视作品的潜力。

电视剧改编的基本要求是故事性,需要以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作为根基。然而,真正成功的改编不能止步于这一层,还要有第二层思想性。因此,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作家的思考是否具备当代价值也很重要。第三层是市场的接纳度。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本质上是面向市场的商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票房和收视率同样需要我们考量。

以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方式进行改编

徐则臣(《人民文学》主编)

在写作上我是个实证主义者,我写的东西尽量在我能力范围内让它落实,确保在硬知识上不出问题。我们常说,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文学的方式给我们的当代生活留下一部“信史”。这个“信”字从哪来?就是真实,就是“及物”。

以我的作品《北上》为例。初版中有个细节:1901年,中国翻译谢平遥陪同意大利人小波罗途经吴承恩故乡河下古镇,向对方介绍此地与《西游记》作者的渊源。后来,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读完小说后指出,吴承恩被确认为《西游记》作者,实则是新文化运动以后胡适先生考证的成果。这个时间逻辑的疏漏,我在第二版中及时做了修改。

操持文字的人要敬惜字纸,连我们自己都不珍视笔下的内容,又怎能要求读者尊重?影视创作同理。倘若创作者不尊重自己的影视语言,连最基本的信息交代都敷衍了事,错误百出,那你是在单方面毁掉创作者和观众之间那个信任的契约,早晚也会被观众抛弃。所以,不管文学创作者还是影视创作者,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确保信息可靠、杜绝硬伤,这不仅关乎专业素养和尊严,也是对创作应有的态度。”

石一枫(北京作协副主席)

电视剧《借命而生》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在于,原著聚焦好人之间的矛盾与悲剧故事,而电视剧则加入了明确的反派角色。回顾文学发展历程,“文学作品不应简单划分好人坏人”的观念其实出现较晚,直到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相对成熟后才逐渐提倡。在此之前,经典文学往往都有鲜明的反派形象,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封神演义》里的纣王。

影视改编有同文学创作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改,还得编。改编不仅要对原著内容进行调整,更需要结合影视特性重新创作。如果单纯追求文学性,而忽视影视剧的创作规律,很可能面临失败风险。在剧作中塑造一两个反面角色,并非意味着对世界的认知流于表面,更多是出于剧情推进的需要,也便于观众更明晰地理解剧情。

在创作嬗变中坚守文学的尊严

梁振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编剧、制片人)

什么样的作品需要改编?今天的年轻创作者又该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文学与影视行业的发展变化?对此,我想到三个概念:一、老文学,即传统经典文学。这类作品在修辞技巧、叙事结构与哲学思考上的深度,是无法取代的。二、活文本。要通过了解身处同样知识结构和环境的创作者们的作品,窥见今日时代表达的样貌。三、新趣味。互联网文化诞生后给所有的叙事艺术带来趣味上的巨大冲击。如快节奏的“速食美学”、脱离现实的“悬空美学”,以及偏向轻松娱乐的“低幼美学”。如果我们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文学趣味,将难以用创作回应当下的时代课题。

此外,影视改编需要建立空间思维——作家习惯以时间线推进故事,而编剧则要优先构建场景与画面,让剧情在空间转换中自然展开;另一方面,要有戏剧思维,充分把握生活流、事件、戏、好戏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优秀的语言能力也不可或缺,这既体现在台词的撰写,也体现在剧本中除台词之外的叙述中。

杨 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电影剧作教研室主任)

电影艺术的根基,既深植于文学沃土,也依托于古老的故事原型。早在一万七千年前,在法国拉斯科岩洞中的原始壁画就已经开始诞生了故事,千万年来的故事一直是我们内心力量的来源。尤其在当今时代,百年变局激荡,我们能够感受各个年龄层人群的变化,快餐化、碎片化的文化产品充斥于我们的生活时,激流中我们尤其需要稳固的精神基石。而文学跨越了所有历史周期,伴随着对永恒焦虑的有力解答,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稳定性。面对未来科技浪潮,我们期待作家与影视创作者共同坚守文学的尊严,坚守文学作为 “人学”的尊严。

从文学中捕捉影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 恒(腾讯视频总编辑)

文学是影视的源头活水,影视为文学插上翅膀。无论影视发展有多快,我始终认为: 文学在前,后有影视。小时候,我看过西影厂的一部电影《野山》,我记着片名下有一行字:“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人家》”,这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文学与影视二者之间双向赋能的关系。同时,文学也是影视的源头。如今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不少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得来的。我们常说文学引领影视两三年,捕捉影视的发展方向,研究文学就可以了。把握住文学,就可以找到未来两三年的影视方向。

梁 萌(爱奇艺执行总编辑)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愈发显著。文学为影视提供思想深度与创作基础,影视则助力文学实现大众化传播,推动作品“破圈”。数据显示,爱奇艺过半获奖作品和热度破万的剧集均改编自文学作品。像《人世间》《北上》《我的阿勒泰》等改编剧热播后,原著小说销量也随之激增,充分展现了两者相互成就的潜力。面对未来,我们希望将文学IP系列化,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文学改编影视,创作者需先思考三个问题:能否通过你的故事去唤醒和调动观众的好奇心?能不能达到基本的情感共鸣?能否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我的阿勒泰》一剧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在没有强情节,甚至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的情况下,通过主角文秀的成长线和情感线牢牢抓住观众;文秀母亲所代表的当代女性形象,其豁达、坚强的价值观更与当下观众形成深刻共鸣,为文学改编影视提供了成功范例。

(本文由本报记者许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