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艺旗共举创新天” ——阿英日记手稿整理有感 2025年06月23日 来源:文艺报

□钱荣毅

2025年3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阿英日记手稿》,这部影印本中收入了祖父阿英的《烟台日记1947》《大连日记1947-1948》《沈阳日记1949》《平津日记1949》和《华北文联日记1953》。我在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领导、专家们共同整理祖父日记的过程中,亲手触摸这些粗糙泛黄、满载历史沧桑的手稿,仿佛穿越到那一个个历史现场,看到祖父和那些文学前辈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努力开创新中国文艺道路上,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身影。

祖父一生的经历,是同时代革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从参加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安社”,到经历“五四”和“五卅”运动的洗礼,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6年,被军阀通缉逃亡上海后,在蒋光慈、高语罕等指引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返回家乡芜湖组织起义迎接北伐军,根据党组织安排和李克农等跨党组建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与蒋光慈等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1930年,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左联常委。1933年,作为党的电影小组成员,为左翼进步电影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担任《救亡日报》的编辑主任,《译报》副刊《大家谈》的主编。在“孤岛”开办风雨书屋,出版抗日杂志《文献》,大量刊登毛主席、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还不顾风险出版了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西行漫画》(即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黄镇所作《长征画集》)。在租界当局禁止反日活动的管制下,他连续编演了《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杨娥传》《洪宣娇》等历史剧,以明末清初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鼓舞“孤岛”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租界,祖父在地下党安排下率全家奔赴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抵达新四军军部后,他创作的第一篇纪实长文《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实地采访,对比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苏北阜东前后修筑同一条海堤的失败和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了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才是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军队和政权。此文也成为这一红色史迹最全面、最详尽的原始记载。这期间,祖父参与发起陈毅代军长倡办的湖海艺文社,助力各界爱国人士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还先后主编《新知识》《江淮文化》杂志和《盐阜报》副刊《新地》,并在新四军三师《先锋》杂志上发表多篇抗日题材的文章。抗战胜利前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通知和新四军三师张爱萍副师长的提议,他创作并和新四军三师八旅文工队排演了话剧《李闯王》。为增强戏剧效果,结局采用李自成“逃禅”一说,在“暮鼓晨钟”的警醒声中落下帷幕,使李闯王成败的历史教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李闯王》剧本在1949年被选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列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优秀革命文艺创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祖父和文艺研究小组深入大连建新工业公司进行工厂文艺活动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其后天津工作期间和华北文联工作期间持续进行这方面实践和经验总结,写出《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开创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做了有益的探索。

1954年,祖父担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致力于晚清文学文献的整理,把他多年搜集的国人撰写的有关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文学作品选编成《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丛书,共5种7册。同期,祖父编著的《晚清文学丛钞》也出版了9种19册,涉及小说、小说戏曲研究、说唱文学、传奇杂剧、域外文学译文、俄罗斯文学译文等。这两套丛书约700余万字,为研究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文学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范文澜先生给他写信道:“中国一百来年的耻辱,因人民革命的胜利而成为陈迹,中国人民一百来年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藉尊编五部大书而光彩焕发,万年常新。”茅盾先生也称赞:“您这工作,嘉惠后学匪浅,甚为钦佩。”

祖父重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梅兰芳先生去世后,他担任《梅兰芳》传记纪录片的编剧并参加拍摄,全面再现了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的高洁风骨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1963年,受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委派,他主持筹备“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展览汇集了全国2000多件展品,分成六个展室,展示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红楼梦的版本和红楼梦时代的参考文物以及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曹雪芹和《红楼梦》规模最大的一次展会,3个半月展期中接待观众21万余人次。1964年,根据陈毅副总理建议,调整部分内容,以红楼梦展为名赴日本展出,轰动东瀛,增进了日本学者和众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我在整理祖父日记手稿中感触最深的,一是他作为父亲失去爱子后的无尽思念。1947年3月,祖父的长子钱毅,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在江苏淮安敌占区采访时被捕不屈,英勇就义。在经历最初剧烈的悲痛后,在中秋月圆之时、在春节阖家团圆之际、在突然收到出版的钱毅遗作《怎样写》的时刻,他仍不时在日记中写下他的哀思。他既为爱子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写下“浴乎仁、游于义,当年熟读南冠草。不负国、不亏党,今朝重谱正气歌”的挽联,又在日记中展露出作为父亲失去爱子后余生长存的痛惜之情。二是不论身在何方,他都与书形影不离,处处相伴。在胶东、大连和北平的旧书肆、杂货铺和地摊,都有他埋头觅书的身影,不仅为自己买书,买书奉送友人,也时时见于日记。他对淘书的经过和购买的书目,都作了详细记载。迫于经济状况,借钱买书是常事,他自己也感慨写下:“为买书而负债累累矣。”尽管如此,他仍然乐此不疲并终其一生。三是祖父他们那一代革命文学工作者,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年代,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队伍,以笔为枪,奋起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做了很多开创性的探索。他们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初心一生未变,他们一直用手中的笔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推翻旧社会,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革命文学前辈阳翰笙先生在祖父去世10周年暨“阿英藏书陈列室”开放之际,曾赋诗纪念相知半个世纪的老友,也讴歌了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贡献和深厚的革命情谊。谨敬录于文末:

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

高谊难忘并肩日,艺旗共举创新天。

(作者系阿英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