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剧作家欧阳逸冰历经多年潜心创作、精雕细琢的力作,《华罗庚的最后讲演》凝聚了创作者的巨大心血;同时,这部剧作也可视为导演李伯男倾付才情打造的话剧艺术佳作。观剧过程中,我既沉浸于舞台艺术的精彩呈现,又感慨于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这部话剧是塑造数学家华罗庚艺术形象的人物传记体佳作,其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立意富于启示、令人信服,兼具艺术品质与思想深度,可以说是符合“信达雅”要求的典范之作。从艺术特质看,它是一部智慧之作、励志之作、温情之作,更洋溢着庄严的精神力量,值得肯定。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为剧作家兼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数十年在戏剧领域的耕耘积淀,他深厚的理论素养、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在主题提炼、人物刻画、情境营造、节奏把控、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构剧经验与非凡能力,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使得以科学家为题材的剧作常有的刻板、枯燥样貌被彻底打破,剧情变得云蒸霞蔚、波飞浪卷,意蕴深邃而引人入胜。
剧作家在刻画这位数学巨匠时,巧妙地将高深的数学理论、公式符号等,通过鲜活的戏剧艺术形象加以解析传递。剧作以华罗庚人生成长中“平凡而非凡”的独特视角,引领观众步入数学的神秘王国,沿着数字符号搭建的台阶,登上科学、文学、诗意与思辨交织的美学高度,领略那个朴素又神奇、枯寂却玄妙的世界风景,进而走近华罗庚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人格。该剧既是对华罗庚天赋智慧与人生追求的抒情礼赞,也是创作者献给这位数学家及其夫人吴筱元的深情颂歌。
具体说来,剧作的戏剧性叙事有以下鲜明特征:
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剧作将华罗庚的个人经历与家庭生活置于时代大背景中呈现。欧阳逸冰为创作此剧,查阅大量资料并精心筛选、提炼与艺术重构,以戏剧手法勾勒出立体丰满的华罗庚形象。剧中选取其人生各时期主要事迹连缀成篇,使他的人生轨迹、数学研究脉络与时代紧密相连。这一处理清晰展现了华罗庚凭借天赋才华、先贤提携及自身奋斗的成长历程,既让观众见证其成为数学巨匠的坚实步履,也回望了民族的苦难血泪与奋斗辉煌。
五“华”并置的角色设置。剧作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及晚年演讲的华罗庚,置于同一舞台时空进行艺术穿插,通过5个年龄阶段的角色对事件发声,完成对主人公一生的完整叙事与情感抒发。这种复调式结构突破了人物传记剧常见的线性叙事局限,使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与情节衔接更显自由灵动,彰显出创作者在题材驾驭上的匠心与功力。
尖端理论与人间烟火的交织。剧作在极简解析数学理论的基础上,聚焦人物与事件刻画:青年华罗庚纠正父亲账目时的憨直、妻子吴筱元救助病中的华罗庚、老师王维克为护公道辞职、熊庆来破格聘用初中学历的华罗庚、与黄佐临在伦敦街头的趣遇、西南联大与闻一多的惺惺相惜、日寇轰炸下的死里逃生,以及对陈景润的赏识扶持……这些情节真实生动、机趣迭出,不仅展现了华罗庚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支撑,而且让一系列杰出人物的群像熠熠生辉。
追求卓越的创作姿态。创作者以景仰之情塑造华罗庚形象,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各环节皆一丝不苟。江苏人民艺术剧院亦展现出可观的创作实力,使剧作兼具严谨与创新,既逻辑严密又充满巧思,既贴近生活又典雅脱俗。该剧以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呈现于舞台,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原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