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历史悠久,在多民族聚居的溇澧地区非常盛行。它是湘鄂川黔人民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在干一些大型农活如薅苞谷、扯田草、采茶等时,都要请人击鼓敲锣说唱,故叫“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有一套固定程式,其鼓词以五七字句式为基础,但增减随内容的高低潮而定格。击鼓说唱要两个人,即一个击鼓主唱,一个配锣和唱。击鼓者称作鼓师,亦称歌郎。鼓师非一般人担当,首先要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口才本领,其次要经过专门训练。过去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位鼓师,他们在农民心中是和木匠、铁匠、漆匠等一样受人尊敬的艺人。请人家来打薅草锣鼓时,除了要好酒好饭请坐上席招待以外,主人还得给他们发烟、发红绸,傍晚收工出门时,主人也要给他们发较高的报酬。
1982年,沈从文回凤凰老家,民俗学家宋梧刚闻讯,专来慈利约我陪他去湘西采访沈老,我趁此机会向他请教对薅草锣鼓的看法,沈老兴致勃勃地笑着说,它是属于下里巴人的传统文化,深受民众喜爱。他很喜欢,小时曾多次亲历过。他还当场背诵了清代诗人彭秋潭描写薅草锣鼓的两首竹枝词曰:“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鼓声莫轻薄,那山听得这山歌”,“锄头随着歌声起,汗水流到日落西,鼓师口中有魔法,唱得男女不觉累”。
至于薅草锣鼓的作法和鼓词,在湘、鄂、川、黔等地基本上相同,其总体分为歌头、扬歌(即请神)、请土地、主唱(即见人图)、送神(即送西下的日头)等5个部分。
当劳动场面铺开,主人宣布可以开唱时,早已披红的鼓师按事先选好的位置,将鼓重击三下,附之以锣,大声念唱道:“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唱歌儿郎下地来。”歌声一起,一个个银锄翻飞,男女老少争先恐后的沸腾劳动场面展开在鼓师眼前。这就是歌头。
到了扬歌环节,鼓师又是一阵锣鼓,接唱:“湛湛青天不可欺,西空界内有神气,地头发起开场鼓,报与天地阴阳知……”总共18句,分3次唱完,其内容是描述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土地神乃一地之主,请土地时决不能轻待。鼓锣齐奏,鼓师扯开嗓门唱道:“土地有五位,聪明正直保,车家五兄弟,一一来请到……人们封他管青苗,职责可不小,天旱和水涝,虫灾瘟疫到,靠他用心管理好。日夜多操劳,百姓修寺庙,逢节把香烧,为的向他在祈祷,五谷丰收年年保。”
主唱这段学问极深,鼓师要记住从古到今的各种精彩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中的故事,任凭主人选择。鼓师要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幽默口语将故事叙唱出来,并根据情节需要让声调抑扬顿挫。唱词要句句押韵,依据情节的重要程度,不断变换韵脚,使唱词更加生动,一环紧扣一环。如《讨荆州》的开头一段曰:“话说荆州汉刘备,自从大破曹吉利,稳坐荆州扬军威,欲与汉室安社稷。这天忽闻众将语,东吴孙权败合肥,已收残兵回南徐,遂与孔明同商议……”说到这里,鼓师开始注意每个人的劳动表现,对劳动态度好积极干活的人予以表扬,对消极怠工、偷工减料的人进行批评,如:“我唱鼓词请莫怪,大家用心听开怀,你看乖的挖得快,一锄下去挖三排。丑的还在后面待,我看这样怎下台。”他的话自然激起了个别人的做工动力,顿时省悟迎头追上。这时鼓师再用悠扬的音调唱道:“昨日天上云赶云,今日地上人追人。个个追得汗淋淋,神仙也没这个劲。”当大家劲头全都鼓起来了后,鼓师又按正文说书,继续唱《讨荆州》。
当太阳落山、主人喊收工时,鼓师便开唱尾歌:“五位土地神,送你打转身,来扬福禄去留恩,我替主人谢神明。”唱到这里,忽然击鼓鸣锣,唱道:“先保土地慢点行,今日留你转回程,保佑五谷得丰登,年年自然有人敬。”唱毕,收住鼓槌,向主人道一声“恭喜发财”,一场酣畅淋漓、激人奋进的薅草锣鼓表演才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