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闹天宫》:“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文艺报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学派”动画家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出品的集大成之作。该片导演为万籁鸣,副导演唐澄,编剧李克弱、万籁鸣,美术设计张光宇,动画绘景方澎年、高阳等,动画设计严定宪、浦家祥、段浚、陆青、林文肖、葛桂云等,摄影王世荣、段孝萱,剪接许珍珠,作曲吴应炬。特伟先生曾回忆该片的创作队伍是“人力最集中、最雄厚的”,不仅汇集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精兵强将,还延请了当时中国艺术界的众多顶尖人物参与创作,可谓一时之盛。

作为奠定“中国动画学派”民族化创作风格的里程碑之作,《大闹天宫》除了题材选择上是以古典小说《西游记》前七回为改编基础之外,形式上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动画形式语言系统。在场景设计上,山、水、云、石等大都采用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特别是海底龙宫、天上灵霄宝殿等装饰强、色彩绚烂的建筑风格,更是将孙悟空上天入地的神话世界具象化。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天兵天将、玉皇大帝、各路神仙、海底龙王、齐天大圣等主要角色大多是以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造型元素为基础。如齐天大圣的桃型脸,是结合民间版画上的孙悟空脸型和戏曲脸谱,把“尖嘴猴腮”变成了诙谐兼英气的模样;太白金星则是白须飘飘,遮掩着献媚的小眼、揣度的神态;玉皇大帝长颊粉面,加上黑须的点染,几分庄严,几分狡诈。另外,其音乐节奏、台词念白、动作表演等方面的程式化特点,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受京剧等戏曲艺术影响的特征。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在价值观上表达了特定时代的解放主题。在原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天庭的斗争以被压在五行山下收尾,而影片进行了大胆改写——让孙悟空成为捣毁灵霄殿、高挂“齐天大圣”旌旗的英雄,在他身上,彰显的是英勇无畏、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对这一大胆改动,导演万籁鸣坦言:“我自幼对这一情节感到愤愤不平。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决意大胆地将这部分全部删除,改为让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几乎使玉帝坐不成宝座。这样就使孙悟空的形象格外的丰满和完整。”西方学者凯恩·拉斯金将其与希腊史诗英雄类比,盛赞影片“充满了无穷的独创性、迷人的事件、英雄式的行为和卓越的妙趣”。从情节改写的创作自觉,到角色特征的深度提炼,《大闹天宫》以动画艺术为载体,让经典IP在银幕上生发出呼应时代精神的思想锋芒。万籁鸣在1962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喜莫过于夙愿得偿》中写到,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孙悟空处理成“喜剧式的小人物”,他要表现“真理的一方由于代表了人民的思想,因而就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而压迫者的腐朽的本质,就不能抵挡这股力量的疾风暴雨般的冲击”,这些话语显示出他将反抗和解放主题融入创作的时代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