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镇纸凝香 □刘代兴 2025年07月09日 来源:文艺报

初夏的一场阵雨后,收到了芷江友人赠送的两枚镇纸。镇纸为不盈一尺的两枚长方条形石刻,一紫一黑,阴阳相生。篆书下方各镂一束盛开的芷草,友人介绍说,是取屈原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之意。镇纸的另一面则刻着沈从文先生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手持这两枚镇纸,犹握两束墨兰,只觉清香氤氲。

友人进一步相告,此镇纸乃是用离芷江城10余公里的明山岩石打磨镂刻而成。明山脚下的黎溪边盛产奇石,质地细腻且色彩斑斓,多被用于雕琢镌刻。因其间夹杂的石纹不同,又被誉为“紫袍玉带”或“金星墨石”。南宋时期,明山石开始被制成砚台,即“沅州砚”,被世人常拿来与端砚等四大名砚媲美。明清以来,又被制成各种屏风、镇纸、印章、笔筒、几案等文玩摆设,甚得时人喜爱,闻名遐迩。2014年,沅州石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在芷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弘扬。巍峨耸立的明山,因其蕴藏的奇石清露,在云岚雾霭中虽缄默无语,却隐隐生辉。

沈从文在年轻时曾两度来芷江,于1922年秋20岁时离开。我翻阅了沈从文留下的有关芷江的文字记述,试图从中找到他当年对明山石雕的印象与评语。沈从文在他的名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中,对芷江的名胜风物有过详细的叙述,提及芷江蚕桑、白蜡、玉腰米、桃子和冬菌等地方特产;他还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芷江的熊公馆、大佛寺、龙津桥、天后宫等著名建筑。遗憾的是,他没有关于明山石雕的片言只字。对文物字画古玩有着浓厚兴趣的沈从文与当地鼎鼎有名的明山石雕,竟没能擦出火花、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这让我困惑不解。这或许是因为时人对明山石雕只是停留于石匠所做的粗鄙活路的看法,并未提升到工艺美术的高度加以推崇,使得沈从文与明山石雕没能结成文字之缘,或许又与当时芷江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其实在过去的芷江,明山石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与美术工艺中。位于芷江㵲水河西岸天后宫的石坊门洞上,就镂刻有95幅浮雕。大的有如门板一般,小的不足手掌心,每一幅都精美绝伦,极尽人物神仙百态、城郭市井繁华、花卉草木秀色、飞禽瑞兽萌姿,无不巧夺天工,让人赞叹。这些石头都是采自明山的青石,悉由当地的能工巧匠一刀一凿精心雕琢完成,堪称国内罕见的石雕艺术精品。据当地长者回忆,沈从文当年在芷江时,常盘桓于天后宫,流连忘返,沉迷于大庙内外的浮雕石刻。到了现代,明山之石更是大放异彩。被称作华夏大地的凯旋门——芷江抗日受降纪念坊,是为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接受日寇投降而立,当年的建筑也是采用明山青石修葺而成的。

青年沈从文在芷江曾跟随恩师邓其鉴练习书法,同时研习篆刻图章。他刻章用的石头就是明山彩石,如今仍见一二留存于世,弥足珍贵。1921年初,得其恩师举荐,沈从文为当时因公殉职的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治贤墓碑书丹篆额,这块石碑如今被完好地保存在芷江文庙里,供人观赏临摹。沈从文当年受嘱书丹篆额时不足20岁,可谓才华出众,书文双美。

据说,沈从文晚年躺在病榻上看到自己年轻时在芷江书丹篆额的碑文拓片时,不禁老泪纵横,不胜唏嘘道:“沅州城还有我的字啊!”我想,这既是感叹他自己年轻时在芷江的那段美好时光,也是感激芷江人民对他的那份深情厚谊。多么善良的一位老人啊!这块石碑采自明山幽深之处,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印证了沈从文当年在芷江如饥似渴潜心苦读的青涩,也一定映照过青年沈从文俊秀沉静的眼神。

记起离开芷江的那天清晨,我来到㵲水河西门码头上游不远处的爱情岛上。据说,这里曾是沈从文当年与友人采芷相赠的地方。如今这里绿树掩映,芳草萋萋,成为人们跑步健身、早读晨练的最好去处。我站在小岛最北端的尖角处,远眺烟岚雾霭深处的明山,心事浩茫。我想,当年如果沈从文不是仓促地从㵲水西码头乘船离开芷江,他大概会留下有关明山石雕“美丽而忧郁”的文字记载吧,而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曲笔”描述呢?

大抵是因为芷江给沈从文一生留下太多或甜蜜或苦涩或明朗或黯淡的回忆,因此有人说,凤凰孕育了沈从文,芷江改变了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