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篮球姐妹》,杨红昆、官玉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小时候我仰望你,长大后我成为你。这句话在女篮运动员杨力维、杨舒予身上变得具象化了。她们从小努力,每进一个球、每一次防守,都在向世界展示青少年的力量和勇气。而且,篮球姐妹花成功了。姐姐杨力维当上中国女篮队长、杭州亚运会旗手。妹妹在东京奥运会3人篮球赛中拿到铜牌。姐妹俩还手拉手入选中国女篮,参加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4-2025赛季东莞女篮斩获WCBA联赛总冠军,杨舒予荣膺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FMVP),追平了2021-2022赛季WCBA总决赛姐姐杨力维荣膺FMVP的成绩。她们的坚持和毅力变成了好多年轻女孩的榜样,鼓励着她们一直向前冲。篮球姐妹花的价值可不只是在比赛输赢,她们是云南的骄傲,也是青少年学生的好榜样。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体育题材报告文学成为耀眼的存在。以足篮排三大球为对象的体育题材报告文学曾出现过诸多佳作,譬如《中国姑娘》《倾斜的足球场》和《篮球的秘密》等。这些作品都是以青少年喜爱的人物为书写对象。值得欣喜的是,新近问世的长篇报告文学《篮球姐妹》,为这一类型的当代报告文学创作增添了新气象。
与全景式展现某一体育类型或运动员群像的报告文学有所不同,《篮球姐妹》主要以中国女篮队长杨力维以及同为女篮队员的胞妹杨舒予为描写对象,通过重点再现杭州亚运会、东京奥运会、悉尼女篮世锦赛、备战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将两姐妹由青涩到成熟的“篮球人生”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来。经由对“篮球姐妹”的叙写,作品显示出青少年励志故事的内涵——梦想、热爱、执着、坚韧、智慧。正如作品中杨力维在谈到如何由普通人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时所表达的肺腑之言:“如果她足够热爱,就不会有任何困难,因为热爱会让你奋不顾身。”可以说,这部作品既是杨氏姐妹花由普通人进阶为“女篮明星”的成长史,汇聚的是两人致力于篮球事业“顶峰相见”的雄心与信心,也是一部新时代中国女篮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发展史,宣示着中国女篮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凝聚力与精气神,更是对爱国、奋进、团结和坚韧的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的弘扬,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沧桑巨变。尽管作品主要再现的人物是杨氏姐妹,但实际上是将两人置于中国女篮的“情境”中作整体观照,形成了互动与互塑的紧密联系。书中写道:“篮球这项充满活力的运动,不仅是一项竞技,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它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种子效应’,深深影响着当今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生活”。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于篮球运动精髓的精准理解和深刻把握。我们也可以将此视为由杨氏姐妹花所生发出来的对于当下生活所应持有的“精神”与“态度”。《篮球姐妹》的意义由此超越了一般体育题材作品,获得了新的更为广阔与深远的阐释空间。
一般来说,青少年报告文学作品深刻而深广的意蕴不可能成为抽象的“悬浮”状,它必须“接地气”“有生气”,在人物和事件的具体呈现中体现出来。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就很较劲”、对自己要求很高,一生相随追求篮球、献身篮球,以稳健球风肩负国家队队长重任的姐姐杨力维,以及“我的人生我做主”、特立独行,追随姐姐热爱篮球、成为备受瞩目的篮球新星妹妹杨舒予,无疑是书中最为耀眼的角色,也是作者倾尽心力、浓墨重彩表现的“灵魂”人物。然而,仅仅有“主旋律”人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有“和声”意味的群像,这些群像由中国女篮队员、教练员、管理工作者以及杨氏姐妹家族成员等构成。譬如,教练毛伟红不仅敬业,还慧眼识珠,将杨力维当作“小天鹅”哺育,预见到其未来“一飞冲天”的高光时刻。作为手球明星的杨氏姐妹的爷爷奶奶、作为足球运动员的父亲“老杨”及妻子,“体三代”的故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群像成为杨氏姐妹成长的沃土,从不同侧面烘托两位主人公,使人物再现更为丰满立体。
人物之外,《篮球姐妹》的结构亦有鲜明的青少年特质。作品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我”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交错,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开头的“大国旗手”与结尾“巴黎相见”两章,是作者“我”的亲见亲闻亲感,特别是最后一章“巴黎相见”直接再现作者“我”与运动员、教练员在广东东莞大朗体育馆的对话,言行举止和音容笑貌仿佛就在读者眼前,极具现场感和亲历性。其余各章主要是第三人称客观叙事,以此呈现杨氏姐妹篮球人生的关键节点。作品以“篮球礼赞”“锡都旧事”“山海之间”“伟伦体校”“恒予中心”等篇章,将作为“体三代”的姐妹俩参与篮球运动的家庭承传、专业平台、文化熏陶等和盘托出,生动活画出杨氏姐妹从事篮球运动的精彩人生。
在语言表达上,《篮球姐妹》秉承报告文学“跨文体”叙事的基本规则,融汇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形式的写法,全书语言既具温情叙事的亲和性,又具篮球运动专业感。作品在非虚构所要求的真实书写与“跨文体性”所要求的艺术传达之间形成叙述张力,再加上交错叙事的丰富视角,以及章节标题精心贴切的设计,使得《篮球姐妹》摒弃了一般报告文学写作的匠气,让热爱篮球运动的青少年们仿佛看见抬头望向蓝天的自己,心生飞向蓝天的梦想。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