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中国

专家评点《家国十年》1966-1976

真实再现,非天方夜谭

□何建明

张新蚕大姐比我大几岁,当年作为一个“红色少女”,她留下了这部日记。当时我的父亲是一个走资派,我作为一个“黑色少年”经历了那段历史,看后内心非常感慨。

那个时代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那时候我的家在苏州,8岁那年,造反派来封我们家,我在室外整整站了一晚上,亲眼看着造反派如何封我的家门。有一段时间,我与其他人一起行进在河边的小路上,我们每天要拉纤走50多里路赶往上海,很累很苦,那段历史让我难以忘怀。1975年前后,因通不过政审,我当兵没有资格,后来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才争得了一个名额,从此走出家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今天,张新蚕为我们完成了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在设计和结构上,《家国十年》也是比较考究的,选用了很多原始的照片和图片,使这部书更具历史感。女孩子比较细心,一个14岁的少女能够把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一天天地记录下来,一直记录了10年。我这个男孩当时就没有这个心计。

作品完成于“文革”时代。作为一段个人的记忆,这部日记能记录得这么完整,着实令人敬佩,因为她完成了一个史学家所难以完成的特殊的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既是她个人的记忆,也是国家的记忆。吴福辉将它命名为“民间文本”,如果我给它命名,则称它为“私人的国家史”。因为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从记录“文革”中的大家庭,到记录书中的风云人物,都没有脱离“文革”这个大背景,包括作者个人的感情世界和爱情故事,看后也同样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的国家繁荣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生存的价值观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此时,我们来翻一翻这部作品,这里面既有很多痛苦的回忆,也有很多亲切的回忆。“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很特殊,这部日记既记录了很多令人愤怒、悲哀和痛苦的历史,同时也有一些触动我们感情深处的值得追忆的东西。

作为一个读者,我欣赏作者的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个人情感世界负责。正因如此,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特殊的力量恰恰来自历史的真实、史料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相信这部书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产生共鸣,会对年轻人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是不了解的,看这种书或许会感到有点像天方夜谭,但这确实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或者说是那一段历史的再现。

看了就不会没有感慨

□王巨才

我觉得《家国十年》是一本非常别致、非常厚重的书。10年中一个女孩子坦诚而纯真地书写,加上5位资深专家学者郑重其事地考证、点评、注释,这样就把个人使命性的日记,变成了有关十年“文革”史的叙说,形成了今天难能一见的珍贵的文史资料。这本书拿到了就不能不看,看了就不会没有感慨。

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一部田野史学范畴的作品。我想说,正因为它是一种田野史学的文本,也才有可能保留了历史事件的真实和鲜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不引发我的一些联想,当年一些错误而荒谬的理论学说,在浑然不觉中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左右了人们的行为;今天阅读会让我们感到,社会一旦失控,人们一旦失去理智,人与社会将变得如何的丑陋、残酷和疯狂。像《家国十年》这样的版本,在我们读过的若干历史档案以及其他党政文书里面是找不到的,而此书的价值也恰恰就在这里。

另外,此书的文字很美,尤其是28篇补记,每一篇都可以作为美文去欣赏。显然可以看出,张新蚕具有写作的禀赋和功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比如说补记2,用不长的篇幅把姥姥家的人物关系交代得那么清爽,而且把姥姥的那种风风火火和刚强的个性写得那么生动。像这样的文字在书中随时可见,这样就增强了这部书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也非常好看的书,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我喜欢这部书的这种味道

□胡 平

写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宏观和概括性的,比如像传统的写历史书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侧重微观和细节的,比如说像《家国十年》的书写方式就是。首先作者并没有将“文革”中的红卫兵运动作简单的定性,或者予以彻底的否定,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人、一部真实的日记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红卫兵。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她每天记录的事儿都是来自耳闻目睹,她记录了1966年至1976年间发生的真实事件和当时人们的真实心理,读起来要比宏观的、概括性的历史书更具说服力。我们阅读这样的历史,感觉到她的可信,她不是经过有意的主观性的选择,而是从所见所闻出发,用一个女孩子微观的切身体会来表现那个时代。正是这种切身体会,才有可能给人以特殊的感染力量。

我想,现在的张新蚕如果回头再想写出《家国十年》是写不出来的。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两种语言:一种是14岁至24岁的日记的语言;另一种是现在的语言。显而易见,她现在已经不可能恢复到14岁至24岁时的那种语言了,而这两种语言又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红色少女的成长和历史的成长。从这一点出发,我很喜欢这部书的这种味道——这部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氛围、人格模式,以及由历史氛围和人格模式形成的国家历史。

《家国十年》所反映出来的青年人的人格模式,一方面它是理想主义的,是具有道德情怀的;另一方面又是愚昧和受到愚弄的。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如果简单地把“文革”写成:来了一拨红卫兵,不是批斗就是挥动皮鞭,显然也不是当时的情形。其实红卫兵都是以革命的名义,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去批斗、去献身。显然这种“献身”是不妥的。

在《家国十年》这部书中,对于追求理想主义、对于知青接受再教育的描写很真实,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对于上山下乡也不是予以简单的一概否定。每一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在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时候,都必须把农民看做是比自己高明得多的教育者(比如书中出现的老户长、老贫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谦逊态度,形成不轻视普通人、善于向普通人学习的生活理念,都是一种难得的收获,而这部书恰恰就写到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14岁的少年,当时在闭关锁国和舆论一致的条件下,他相信一切宣传所说的话,最后形成的人格模式,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那时候的环境和现在的网络环境相比,有着巨大的反差。我在读《家国十年》的时候就想,这个少年,以及当初的我们,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文化模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改革开放的环境,相反却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环境里,灌输什么就是什么。包括书中批判的《清宫秘史》《桃花扇》《林家铺子》《家》等文艺作品,以及作者赞赏的《白毛女》《林海雪原》等文艺作品,这一切都对那个时代的青年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一个14岁的少女的日记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全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它看做历史的全部。此外,日记也有它掩盖的一面,即语言的共性多于个性,当时我也写日记,那时是绝对不敢把将来被人家看到、认为有问题的话写上去,我想作者也同样如此。所以也不能认为这部日记就是一个少年的全部心理,但却可以说是重要心理的一部分。另外,书的深度不是很够,既然要触及“文革”,就应该有一种超越历史、更有深度的反思,这是《家国十年》尚存不足之处。

从小切口进入大历史

□何向阳

对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而言,《家国十年》这部书提供的信息量不是全面的和巨大的,但却是最细节和最真实的,因为它是来自最原始的一份纯个人的记录。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最原始的记录呢?

作者自序中用了“出土”一词,我视为尊重。对待日记这样一种文物,我们的态度只能是诚恳地研究,从一本日记的小切口,去进入家国的大历史,进入民族精神铸造过程中的起伏荣辱和磨难毁损,以及进入挫折、曲折等一切最真实事件的还原,这就是我们诚恳态度的起始点。

《家国十年》的意义在于它的不可复制的民间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性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是如何变成了集体化的政治口号似的语言,从而体现了它的重要的文献价值。

该书的结构是“三重文本加一个附本”。首先是作者的日记,体现了她的原初性和原朴性;二是书中出现了28篇补记,带有对于相应日记篇的反思性;三是通过邀请专家来完成的点、评、注,带有它的观照性和评判性,显示了知识分子参与历史的一种在场性;至于附本,我指的是图片,图片既还原了历史的时代性,又带有自身价值的原朴性。

由于本书采用了四种多声道的结构形式,大大弥补了阅读日记的单一感,为我们提供了可以从多重角度去解读的可能。

《家国十年》是作者14岁至24岁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一部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到1966年时,新中国也刚满17岁,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家与国一起经历了这样的一段奇路,代价非常深重,它造成了几代人心灵的创伤,至今仍未全部愈合、抚平。因此,该书为我们提供的研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的某种关系。

研究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忽略具体的细节,孰不知任何大的事件都是由诸多小的细节堆积而成,而“诸多小的细节”往往又带有个人写作上的私密性。从1966年6月5日,作者所写的养鸡让我深为感动;到了7月,她的文风大变,开始大谈革命;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同年12月26日,作者一直延用着公共话语的空间。今天我们研究、追问、反思这段历史,意义不同寻常。

《家国十年》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民间文本,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一个“时代青年”如何成长的文化人格模式。它是时代群体缩影,是了解、认识共和国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资料,也是中国人教育、启迪自己的一面镜子。 ——吴福辉

文化大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最大的历史之谜,同时又是花费了高昂代价获得的历史经验教训的丰富宝库,而“破解”和“总结”的共同前提就是要把握充分而真实地体现那一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金春明

本书中有关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述,为我们了解红卫兵的精神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让今天的年轻人看起来似乎不可理解,却又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张颐武

通过这本《家国十年》,我们可以了解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发动的,以及所经历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闹派性、大批判、武斗、军训、上山下乡、抽调回城、上大学等过程。它记录了一个少女接受极左思潮残害的痕迹,也让我们看到在那动荡和狂乱的岁月里,人们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 ——何镇邦

2011-02-11 1 1 文艺报 content30210.html 1 专家评点《家国十年》1966-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