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具备了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相。
从经验层面看,它选取了最适合报告文学表现的题材。我们知道,汶川大地震是多年不遇的一场特大自然灾害,它所产生的巨大破坏性令人类为之震惊;同时,在地震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类大爱,也令世界为之动容。选取这样一个题材既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封存,也是一段情感的动人折射,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彰显。
《感动》以全景式的框架,全面展现了广东省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的历史过程,弘扬了抗震援建中疑聚而成的广东精神。应该说,这部报告文学将会成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从思想的层面看,《感动》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信息量非常丰富,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思考,比如第二章“广东那次填充”,就颇有历史纵深感地追溯了川粤两省绵延不绝的互动。
整部作品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一个较为广阔的时空跨度内,展现了这次历史性的救援,既有全景式的扫描,又有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特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广东人以命相搏的救援,以血相许的重建这样一种大爱精神。其中有些章节写得非常感人,比如第一章“震不散的民族魂”,第四章“守护生命的蓝马甲”,第三章“用生命点亮生命”,有几小节甚至催人泪下。
在经验的层面,思想的层面,我认为《感动》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从报告文学的最高层面,深化的层面来要求,《感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治话语的色彩稍浓了一些,笔墨分配有些平均,有相当章节的文字过于新闻化和程序化。总之,《感动》是一部比较厚重的报告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7名作家不怕危险,深入灾区,用自己的爱和汗水,忠实地记录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再次证明广东作家是一支能打硬仗的文学大军,我们应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