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忠志 王杨)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三年。三年来,四川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奇迹。5月21日至27日,参加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的14名“80后”作家,来到汶川、北川、绵竹、彭州、都江堰,走进这片曾经饱受磨难的大地,凭吊遗址,考察新城,穿行社区,走访农家……一种温暖和感动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大家在灾区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国力量”、“汶川奇迹”、“科学重建”,并为灾区在物质重建、精神重建上的努力和成就所打动。“大地震把家园变成废墟,共产党把废墟建成乐园”,成为采访团青年作家们的共识。
这里到处充满信心和希望
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采访团所到之处,“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的人们,都在为新生活而忙碌着,到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如果不是偶然映入眼帘的地震遗址遗物,人们很难相信这里是发生过里氏8级强烈地震的灾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城镇,一处处生机勃发的居住点,为巴蜀大地的人民注入信心。青年作家舟卉说,这是一片让我不止一次流下眼泪的土地。今天我又被灾后天翻地覆的新面貌以及贯穿这变化始终的无疆大爱而感动。看到灾后欣欣向荣的重建区,看到崭新的楼房、漂亮的商业街、整洁的绿化带,还有恢弘的体育馆、文化中心、医院、学校等等,这是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崭新而美丽的场面。除了灾区同胞的坚强自救和自建,还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援,使灾区蹒跚走出了破碎和废墟,走进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青年作家小饭说,来地震灾区之前,都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这里。这次来感触很多。在北川地震遗址,听着循环播放的哀乐,看到墙上写着的“小声说话,让亲人同胞们安息”的标语,听着导游的介绍,难抚心中的痛,许多人流下眼泪。之后到新北川、到绵阳、到彭州,满眼都是社会重生的美景和希望。青年作家们走进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看到那个被大地震毁灭的城市,如今通过异地重建,已成为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环境优美、适宜旅游的城市。还有汶川地震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在废墟上很快恢复生产,当年就基本挽回了地震造成的27亿元的经济损失。如今,年产值几百亿元的新厂区已经投产。这一切使青年作家们连连惊叹,也使大家认识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地在废墟上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更高起点上。军旅青年诗人胡松夏说,当地领导评价灾区重建让这些原本处于偏僻地带的城镇和乡村一下子向前迈了20至30年,我相信这样的判断。灾区重建呈现了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
伟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
一场吞噬近9万条鲜活生命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中国仅仅用了3年时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震后重建的美景和地震遗址一样让人惊叹唏嘘。看到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镇、被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的羌藏村寨,还有别具特色的白鹿法式风情小镇和宝山农民新居,青年作家发出了“四川很棒,中国人很强”的感叹。青年作家常聪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力,感受到了国家的实力,也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和中国人的美好品质。在采访中大家了解到,18个省市对口援建,全面援建,倾情援建。灾区人民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青年作家张渺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坚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青年作家蒋峰说,无数人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默默地贡献出智慧和汗水,这些建设者都很普通,却都了不起,奇迹是他们创造的,让我崇敬。3年前曾经写下《祈祷奇迹》的四川籍青年诗人郑小琼把这次灾区之行称作“见证奇迹之旅”。她在由广东东莞市对口援建的映秀镇采访时略显激动,“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那个城市成长起来,当我走进映秀镇这块土地之上,我有一种回乡之感,亲切而温暖”。“中国奇迹”在这里是能够被感知的。在了解到中央财政3年时间里投入恢复重建资金达到2200亿元,还探索建立了对口援建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生产要素保障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城乡统筹机制等,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时, 青年作家们深刻认识到,重建奇迹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在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是政府动员与市场力量相互补充的结果,是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精彩体现。网络青年作家高楼大厦说,三年灾后重建,实现了开放重建、民主重建、廉洁重建、和谐重建,处处能够印证社会主义中国“聚全国之力救一域”的制度优势。重建的汶川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青年作家郑小驴说,在实地参观了灾后重建的成果之后,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任重道远的精神文化重建
灾后的精神文化重建,是采访团青年作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大家在采访中看到,灾区的精神文化重建与物质重建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各地切实加大藏羌文化、非物质文化、群众文化的重建力度,并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灾区新形象、新面貌,恢复灾区文化记忆。青年作家们对此显得十分兴奋。颜歌、骷髅精灵等作家说,灾区群众精神创伤基本弥和,自信、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感恩等社会心态基本形成。当然精神文化重建的任务仍然很重,让生活回归正常轨道还需要很长时间。舟卉说,在映秀,它的城貌已是如此的美丽,可是当我穿镇而过的时候,依然感觉到那种隐隐的哀痛和沉重。房屋重建是经济层面的用力,而精神家园的重铸却是心灵深处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地震所造成的心灵重创不是两年三年就能抚平的,也不是纯粹的物质所能修复的。郑小驴说,我们在展示重建成就的同时,不应忽略对于地震第一手资料的保留和展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些为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贡献的英雄们的事迹值得保存和流传。四川籍青年作家赵勤说,如何让灾区人恢复原有的生活状态,在好房子里过上美好的精神生活,是重建的重要内容。南飞雁、马萧萧、骷髅精灵等作家表示,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作家没有缺席;在灾后精神文化重建中,中国作家也不应当缺席,而应当有所作为。
采访团副团长、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介绍说,组织“80后”青年作家赴灾区考察采访重建情况,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根据青年作家队伍现状而精心策划安排的一次重要活动。在采访活动中,14位青年作家用心考察,勤于思考,和谐相处,表现良好。采访团团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总结说,这是一次考察之旅、学习之旅、体悟之旅、心灵之旅,主题是“见证重建奇迹,探求奇迹成因”。青年作家们在考察采访中,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自然灾害与社会体制的关系,物质重建与精神重建的关系,灾区重建与作家、与文学的关系。通过考察、对比、领悟,大家有了深刻、真切的感受,形成了新的认识,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这将有助于开阔青年作家们的思想视野,有益于青年作家们的健康成长,也必将提升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