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数民族文艺

发出自己民族的独特声音

——云南特有七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扫描

□黄 玲

云南特有7个人口较少民族,是指人口在10万以下的普米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7个民族。他们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作家文学从无到有,健康成长,目前各个民族都已经成长起自己的第一代作家,创作了本民族第一代书面文学,在中华文学之页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从这些民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关爱。

客观地说,这些民族的作家文学在发展上也体现出某种不平衡性,有的民族已经形成自己的作家群体,取得了丰富的文学成果,有的民族则刚刚培养出第一代作家。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努力用文字发出一个民族的声音,加入到中华文学的大合唱中。

普米族作家群:

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1960年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有32923人。新时期以来,一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民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批优秀的作家,以小说、诗歌、散文等方式创作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并在全国多次获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奇迹。

1981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选时,普米族书面文学的开启者何顺明的诗歌《啊,泸沽湖》荣获创作奖。汤格·萨甲博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发表作品多篇,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野人泪》,目前他也是普米族第一位尝试长篇小说创作的人。生活在怒江的尹善龙多年来在散文创作方面收获颇丰,著有小说集《多情的独龙河》、散文集《高黎贡山的脚印》《滇西有座雪邦山》等。他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普米族,对怒江境内其他民族的生活也有表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民间文化传统、与大自然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普米族作家们似乎更擅长用诗和散文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审美。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出版多部诗歌集、散文集。比如殷海涛的诗集《火塘的歌》、散文集《遥远的山村》,鲁若迪基的诗集《我属于原始的苍茫》《没有比眼泪更干净的水》,曹翔的诗集《家乡的泸沽湖》。和建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出版了《神秘的女儿国——泸沽湖览胜》,和平的诗曾在省里几次获奖。

在全国举行的9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普米族作家至今已经7次获奖。

阿昌族作家群: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人。

阿昌族也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传统,但书面文学创作则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阿昌族作者孙宇飞以其诗歌《我的筒裙花哟》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为当代阿昌族作家文学吹响了号角。罗汉、曹明强、曹先强等人相继步入文坛。

军旅作家罗汉在阿昌族文学史上占有几个“第一”:第一个阿昌族中国作协会员,第一个创作长篇小说的阿昌族作家,作品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多年来他先后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紫雾》《花事》,中篇小说集《阿昌女人》《红泪》,报告文学集《1992中国滇南大行动》等作品。

还有很多正在崛起的阿昌族作者:孙宇飞、赵家福、杨叶生、曹明垒、原牧、孙家文、赵安然、赵东和、杨叶茂、们发延、赵家斌……

德昂族作家: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意思是“石岩”,虽然人口只有一万多人,但却是一个像石岩一样坚强的民族,曾经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和很多民族一样,德昂族的书面文学也是起步于80年代,1985年、1990年,杨忠德曾以他的散文《醉人的歌》和短诗《小溪》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新时期有关部门还曾经出版过《崩龙族(德昂族)文学作品选》等,为培养第一代德昂族作家做了很多工作。

2007年,德昂族女诗人艾傈木诺诗集《以我命名》的出版,为当代德昂族文学掀起一个新高潮,结束了这个民族没有个人文学专集的历史,并成为德昂族第一个中国作协会员。目前她又完成长篇文化散文《水鼓传音》,对德昂族古老的历史文化进行探访、追溯。

基诺族作家: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25000多人。1979年6月经确认后,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第56个兄弟。

基诺族书面文学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1988年,陶润珍发表诗歌《小鸟飞走的时候》,1990年发表散文诗《我只是一个版纳姑娘》,抒发了一个版纳姑娘细腻的情思。另一位基诺族作者白忠明发表散文《今日基诺山》《泉水悠悠绕山寨》《祖祖辈辈“吃山”,今朝吃法不同》等作品,把丰富多彩的基诺文化介绍给了读者。

出生于景洪基诺族民族乡洛科新寨村的基诺族作家张志华(洛克曼沙卡),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2008年加入中国作协,是基诺族第一个中国作协会员。张志华主要从事诗歌创作,2006年以来,他开始创作以基诺族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还计划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在爱与恨的路上》,这有可能是基诺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布朗族作家:

布朗族是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古老民族之一,目前人口已经接近10万。

1952年生于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寨的岩香兰, 1974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为当代布朗族作家文学拉开了序幕。他的散文《土壤和花朵》《别致的婚礼》《养蜂老人》,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还创作了布朗族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南州赶街》,表现了传统心理与现代意识的无声碰撞。岩香兰的散文《土壤和花朵》于1981年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另一位布朗族作家俸春华(笔名山仔)创作的小说《猎头恨》描述了一个艾拉兄弟因猎取到救命恩人的头而精神崩溃并最终自杀的悲剧,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思考。2003年他还出版了《澜沧江畔布朗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介绍。

除岩香兰和俸春华外,布朗族的写作队伍中还有这样一些人的名字:蒋源、艾帕新、冯朝良、岩香坎、岩帕新、普秀高、王军江、蒋在凡(又名蒋一凡)、张栋林、李国强、苏国荣、哀冰、陶玉明等等。

怒族作家:

据有关史料记载,怒江因怒族而得名,在怒语中这条奔涌的大江被称为“怒米挂”(意为黑水)。

怒族人口只有两万多,一直在怒江两岸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怒族虽然没有文字,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以世世代代唱调子、讲故事的方式流传至今。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怒族作家叶世富等人搜集整理的《怒族民间故事》,收有各种民间故事73篇,对怒族作家文学的出现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1952年出生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彭兆清,笔名里介筇保·阿图,是怒族第一位作家,也是怒族历史上第一位出版了小说集、第一位获过全国文学奖的作家。近年来,彭兆清已经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诅咒崖》,散文集《灵性的土地》《七彩仙境》《流动的驿站》等等,一直坚持在文学创作领域努力奋斗。他的作品《女神岩祭》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文库·短篇小说卷》。

怒族还相继涌现出彭义良、叶世富、李绍恩、罗沙益、普利颜、彭兆坤、李文华、高文明、施文兴等一批作者。这对于只有两万多人口,在怒江大峡谷中生息了千年的怒族来说,是历史的奇迹,也体现着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历程。

独龙族作家:

独龙族旧称“俅人”,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的小查腊村。独龙族过去没有文字,生产生活都靠刻木结绳记事。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聚居地开始建立学校、发展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独龙族已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1979年,第一位独龙族诗人阿柏在《边疆文学》上发表了诗歌作品《独龙桥》。这是独龙族第一首见诸于刊物的诗歌,虽然还带有民歌的风格,但却是第一首独龙族自己写自己的诗歌作品。这首诗1981年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此后还有独龙族诗人新学先写过《短歌》等诗。齐建平在《边疆文学》1982年第10期发表散文《独龙江之春》,描写改革开放给独龙江地区带来的变化。1993年,马文德在《边疆文学》第4期发表散文《编织彩虹的人》,描述独龙人的民族文化风情。这些诗歌散文都侧重于表现独龙江的变化和独龙人的审美思想。

罗荣芬,是独龙族第一位女学者,也是第一位女作家。近年来出版了《自然怀抱中的纹面女》,通过“自然之女”、“母性天职”、“与天地沟通的中介”、“我们家的女人们”几个角度,以现代视角展示了传统中的独龙族女性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她还著有调查随笔《生死之间——独龙族对灵魂的话题》《阿婻的故事》《遥远的阿S》《我的故乡河》等作品。

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对云南文学乃至整个当代中华文学来说,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在体现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丰富了同时代的中华文学内涵,体现了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事业多元共存的繁荣局面。

多年来,云南省文联、省作协、《边疆文学》等机构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切实有力的支持与扶助,使之健康发展,并收获了可喜的文学成果。

多民族共居的云南红土高原有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在一个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新时代,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定会朝着美好的明天继续发展,诞生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为红土高原增添更美的春色。

(注:文中的人口统计数字暂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参考。)

2011-09-02 □黄 玲 ——云南特有七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扫描 1 1 文艺报 content25646.html 1 发出自己民族的独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