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奔流狂潮掀巨浪

——读黄运基《异乡曲》之三《巨浪》

□宗 鹰

黄运基

2011年10月6日,我收到黄运基的邮件,惊喜万分。他曾一坐到电脑前就头晕,无法工作,这回亲自发来电邮,信中所写更令人喜出望外:“我的情况时好时坏……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完成我的《异乡曲》第三部《巨浪》……因为这个故事我已经酝酿了多年,写起来比较顺利。上月底已经基本完成了,共34章, 22万字。”

《异乡曲》三部曲堪称美国华人一部真善美的史诗。第一部《奔流》展示的是中国移民艰难到美,在美忍辱继续奔流。第二部《狂潮》展示的是美国华人觉醒,汇进美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大潮。而第三部《巨浪》展示的则是美国华人奋起维权从政,呼应美国少数族裔翻天覆地改变历史的巨浪。三部曲贯穿着一条明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不是这块土地的‘过客’,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果说,《奔流》是哀鸣呼号,《狂潮》是狂啸怒吼,那么《巨浪》更多的是进军号角。

真历的艺术真实化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我的心迹和足迹。爱憎分明的表述是虚构不了的。这才是我真正的创作动力。”黄运基传奇式的阅历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颇为典型的人物、事件,确实使他的作品难以“虚构”,他笔下的人物、情节似乎自然而来。但读者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作品就是纯然生活实录,其实,“真历”、“真人”、“真事”已经在作家心胸和笔底经过艺术真实化了。

《巨浪》与《奔流》《狂潮》一脉相承,活跃着一群黄运基真实经历中的身影。除了贯穿三部曲的主线人物余念祖外,作者着墨较多的是史学家吴仲云、胡小慧、咏梅、刘珍、李俊贤、安师父、韩筱雯、彻悟回归的黎浩然。众多活生生的人物演绎出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织成了艺术真实化的生活图景。几乎每个人物都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号”人物。熟悉其生活经历的人们,总会把余念祖与黄运基、吴仲云与历史学家麦礼谦、胡小慧与美国政界女强人邓式美联系起来。但作品中的人物来自原型,又超出原型。吴仲云从病重到仙逝的过程,融入了许多作者自己的体验。胡小慧的人生之路和从政过程无疑与邓式美多有“酷似”,可是其从政经历显然已经融合了更多华裔的体验。独特的命运遭际和性格行为,使得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不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也成了“陌生的熟悉人”。

且看《巨浪》中的几个新人。咏梅、刘珍两位新人偶遇于飞来美国的班机上,作家赋予她们崭新的性格、行为,让她们大显身手。两个人物的命运遭际颇为逆反。从来没有离开过故土的咏梅,送走了老师兼丈夫黎浩然后,既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受黎浩然出洋赴美累及而蒙难。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刘珍,在祖国感召下随同表哥兼情人徐风回国,在感受祖国前进步伐的同时罹受痛失丈夫的不幸。两者逆向交叉,连接上余念祖、《金门侨报》和忠义堂这条华裔社会线。

由咏梅引出了胡小慧,她从公益社区活动进而进入报社采访,从程觉仁案件采访受到心灵震撼和洗礼,进而从政,逐渐成为《巨浪》的主角。作者把这个角色放进多种矛盾,她经受了爱情、婚姻、母性的漩涡;经受了与生父冲突、相认、相助的亲情漩涡;经受了议员竞选中的政争漩涡,从华裔从政的一个先驱式新人成为万花丛中一点红。胡小慧并非先知先觉者,而是受活生生的现实启发而成长起来的“后来人”。现实培育了她,把她推到人生和社会的高点。胡小慧说:“我会……为美国亚裔政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对话;为社会正义、政治代表性而建立联盟和献身于训练新的下一代青年活动家而奋斗不息。”竞选成功后,她又坚定地说:“前辈们披荆斩棘,为我们这一代开拓了坦途,即使沿途还有绊脚石,还有险阻,我们也会坚定地迈步走过去。”

黄运基经历的生活与接触的人物颇有传奇性和独特性,这些人物和情节长年累月盘旋在他心间脑际,不知不觉中熔炼,当“成竹在胸”之时,虽然粘附在原型身上,却已经融合了更多真人实事。这是形象有血有肉的典型化过程,而非拼凑式失血失肉失魂的 “概念化”过程。升华不失生活原态,而又典型概括生活原态。但是,可能受到长篇著作影响,也受到病重执笔为文纷扰,与他的若干中短篇精品相比,《巨浪》中人物的精描细写、情节的奇巧构思似乎略为逊色。

真情的审美情感化

黄运基自述“爱憎分明的表述”,无疑《巨浪》是其“心迹”的真情流露。与前两部曲一样,无论是人物描述还是情节叙述,都渗透着真情挚感,有时作者情不自禁而结合人物遭际、情节进展直抒胸臆。不过作为文学家的黄运基,深知并践行审美的情感性规律。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特征。艺术形象的创造、文学情节的展示,不仅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饱含作家的审美情感。黄运基的小说,无论是中短篇,还是长篇《异乡曲》,都体现了这种审美特性,显示出不俗的审美功力。作家的爱憎渗透进人物和情节,往往成为情化像、像化情。

小说中人物的生活观感往往以情化心态表现出来。回国观光时,“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让余念祖震撼不已。他心想: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被人指手画脚的时代结束了,一去不复返了,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检阅完毕后是群众大游行。当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的队伍穿着本民族五彩缤纷的服饰,敲锣打鼓欢欣起舞,随着雄狮和金龙的舞动走过观礼台时,余念祖看得热泪盈眶。传唱中国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萦绕他的脑际”。回到阔别的家乡时,余念祖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情感体验:“……这种活跃的农村景象使自幼在农村长大而离乡别井36年的他,勾起了万千思绪和追忆……翠翠当年因为偷了地主田里的一个番薯充饥,被地主唆使爪牙把她活埋的悲惨情景,此刻仿佛又历历在目……余念祖蓦地跪倒在茶园的一隅,从他的心底里发出一声呼喊:‘翠翠,我回来见你了!你当年编织送给我的小竹篮一直留在我的身边。’”

诸如此类的深沉的审美情感增强了作品感染力。作品中的人物不但因其正义思想、正当行为而受到读者喜爱,而且因其审美情操、真挚情感而感染了读者。

真相的具象概括化

真正的文学家也是深邃的思想家和生活真相的洞察者,真情促使作家把生活“真相”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來。从《奔流》《狂潮》到《巨浪》,作者通过对生活现象具体逼真的描绘,揭示了对生活岩层的探究,对生活本质和规律深邃独到的观察和把握。作为政论家、新闻人、社会活动家,黄运基赋予《巨浪》相当的政论色彩。尤其最后一些篇章,不免更显史笔和论笔。但从整体来说,《巨浪》中对生活真相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具象的概括化。

三部曲是美国华人历史流程的艺术体现。与美国非裔“从奴隶到总统”相呼应,华裔也从受辱到维权以至从政。小说情节起点是华人遭受美国排华法的迫害;落点是华裔参政形成热潮巨浪,以至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为排华法案道歉,美国华人终结百年耻辱,获得了迟来的正义。书中人物华裔历史学家吴仲云对此作出历史概括:“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先辈为美国这块土地所作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无论是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或是开拓处女地,对美国的农业、渔业、早期的手工业,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先辈所受到的待遇却是令人发指的……直到今天,我们华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才逐渐冲破压在我们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越来越多的华人积极参政议政……”

黄运基通过具象对这一历史进行艺术概括。《奔流》《狂潮》展开了从天使岛华人被囚禁开始的一连串生活图景和事件,展示了华人“受辱-呐喊-奋起“的命运进行曲。《巨浪》则以众多个人命运进行曲构成全景式的华族命运进行曲。作家对现实对历史的高度洞察和深邃透视,融聚于人物和情节的具象之中。

2012-06-29 □宗 鹰 ——读黄运基《异乡曲》之三《巨浪》 1 1 文艺报 content31239.html 1 奔流狂潮掀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