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许多经典作品已屹立于世界影视之林。作为战争题材的一种,抗战题材电视剧在我国荧屏上一直久播不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惨痛记忆和悲壮之举,更是一笔文学、影视创作的宝贵资源,将中华民族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认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是影视艺术家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这些作品已成为镌刻在中国观众心中不朽的电影艺术经典。鉴于当前国际复杂动荡的形势和曲折微妙的中日关系,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更有其现实和历史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历史的、美学的框架下更有效地开采这一题材,真正将之转化为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审美和有意义的思想。
风向的转变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出现了一些为观众欢迎和称道的作品,如《亮剑》《历史的天空》《敌后武工队》《血色湘西》《八路军》《我的兄弟叫顺溜》《雪豹》《刀锋1937》《桥隆飙》等。这批作品在题材开掘上完成了从单一的以农村为主要抗日战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为主体的游击战争描写转向国共合作联手抗战乃至全民族共同抗战的书写转型,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全国人民在抗击日寇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机智、顽强和牺牲,讴歌了可贵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但吊诡的是,随后播出的以《抗日奇侠》为代表的抗战雷剧,却出现了手撕鬼子、手榴弹炸落鬼子飞机、用比子弹还飞得快的绣花针杀敌等严重脱离事实的桥段,戏说、解构、颠覆之风甚嚣尘上,神化我方、弱化敌方的创作模式愈演愈烈。这些“帮会传奇化、英雄超人化、日军愚笨化”的抗战神剧,将一场民族劫难看成一出险象环生的游戏,忽视了抗战的艰辛,看不到一个民族被侵略、被蹂躏、被迫反抗的悲壮,更无法理解和铭记无数先烈惨烈的牺牲。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一些抗战剧却将抗日的历史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把正义与邪恶、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悄悄置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娱乐喜剧、荒唐闹剧,使抗战剧成为了一个无人监管的“富矿”,什么人都可以以任何方式肆无忌惮地疯狂开采。长此以往,必然损害这一题材的历史蕴涵和艺术价值。经过反思与调整,2014年的荧屏开始转变风向,推出了一批严肃表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这些作品直面惨烈历史,重塑御侮英雄,致力于拓展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新境界。很多作品尊重历史,视野开阔,视角多元,特色各具,其表现与效果有着诸多值得总结和肯定之处。
《红色》采取民间视角,讲述“孤岛”时期的上海一群普通民众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徐天更像是一名“隐士”:本想过安静的生活,却不得不卷入时代的漩涡。《红色》糅入悬疑与推理两大新元素,深挖爱情主线,摒弃打鬼子、学生游行、工人罢工、白色恐怖、谍战密报等传统抗战剧的俗套元素,彰显了推陈出新。在案件设置上,《红色》填补了国产侦探悬疑剧空白,一个个接踵而至的“罗生门”事件,令人在迷惑不解之余不禁拍案叫绝。与《红色》的民间视角不同,《勇敢的心》则是以英雄传奇视角讲述抗日战争故事,颇具史诗气质。情感上,该剧延续了《打狗棍》的家国情怀主题,但在故事情节上更为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也有着本质上的突破:漫山遍野打鬼子的故事被大大弱化,而着眼于描述主人公在命运改变后的内心挣扎历程;同时,对主人公霍啸林背景的设置,一方面进行了传奇化的表达,另一方面注重性格转变的合理性,真实展现了其个体性格与最终走上爱国抗日之路的必然性之间的关联。
《战长沙》也是一部民间视角的抗战题材作品。该剧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烽火时代胡家的四代亲眷,着力开掘了“大爱”的主题。剧名中虽有一个“战”字,但全剧并未对正面战场有过多展现,而是侧重对战争时期千年古城的惨况和人民痛苦挣扎的描绘,加大了普通百姓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彼此挂念、舍己为他的情感戏份。《战长沙》中所绽放的生命之爱,是慷慨的而非吝啬的,是勇敢的而非胆怯的。《地火》虽为一部抗战题材剧,但与谍战戏水乳交融,因而显得紧张、睿智。这是近年来一部集精彩故事、人物个性塑造于一体的好戏。剧中,东北军官兵、特高课间谍、青帮、土匪等多方势力鱼龙混杂,地上地下、狱里狱外,交叉上演了一场抗战史上最刺激、惊悚的越狱故事。
《雪豹·坚强岁月》则另辟蹊径,突破性地选用富二代变身草根英雄的逆向思维模式,以个人成长经历展现抗战的残酷,并用接地气的手法诠释宏大人文主题,以小人物展现大情怀。在叙事结构上,该剧也颇为“新潮”,加入了爱情、友情等多线索叙事,使结构更为新颖。该剧突破了“又红又专”的千篇一律抗战剧类型,爱情元素和悲情色彩齐备,尤其是温柔、理性的战士陈怡与可爱、天真的学生萧雅这两个战争中的女性角色,给冰冷、恐怖、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丝柔情。
此外,像《兵出潼关》《姥爷的抗战》《虎口拔牙》《战火大金脉》《长沙保卫战》《战神》《战火连天》《义勇义勇》《零炮楼》《狼烟遍地》《常德保卫战》等,也都以理性的创作、多元的视角、各异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赢得观众的关注和欢迎,刷新了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视界。
名著改篇要吃透原著
电视剧《红高粱》是2014年抗战题材剧中的重头戏。就剧情来看,虽然有很多内容呈现、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但缺陷也是明显的:莫言小说原著《红高粱》虽属抗日题材,但是他的用心并不在此,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原始野性的生命力量。这种野性生命力量的觉醒,直接体现为九儿和余占鳌的生命力爆发,根本上是反理性和反智性的。而电视剧中的九儿和余占鳌,尤以九儿最为突出,有太多的理性和智性,这已经不是原始生命力的讴歌,而是时下流行的男欢女爱的水到渠成,九儿和嫂子之间的斗法,疑似《甄环传》之类的宫斗戏翻版,时尚是时尚了,好玩也算好玩,但电视剧的思想深度也被削平不少,因而未能匹配小说原著和同名电影的水准,不少地方甚至丢失了原著和电影固有的经典元素。用别林斯基的话说,该剧未能“说出某种神圣的秘密”,因而未能“激动我们的胸怀”。这也再次给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提了个醒儿:名著改编一定要慎之又慎,应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实施二度创作,随意发挥,借助时尚,往往会落个狗尾续貂的不良后果。
呼唤理性的回归
抗战题材电视剧是中华民族那段难忘苦痛历史的艺术再现或表现。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惟一一次抵御外侮并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电视艺术是这场艰难和胜利之战重要的记录者和讴歌者之一。有着《十九路军抗日战史》《上海抗战》《上海浩劫记》《暴日祸沪记》《十九路军血战史》《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等系列表现抗战的纪录片以及《上海之战》《共赴国难》《八百壮士》《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抗日影视传统的影像艺术,为我们现在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2014年抗战剧创作整体而论,主创者们认真吸取历史上和前段时间出现的不足与教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冷静观察下来,问题依旧不少,模式化的创作仍未能遏制,热衷于传奇色彩的渲染,缺少抗日民族英雄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是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不少抗战题材剧热衷于表现草莽英雄、江湖浪子、鲁莽土匪,将他们作为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加以讴歌,特别是对一些抗日英雄的内心开掘、人性书写,往往找不到其动机的合理性、必然性,却在偶然性、随机性上大做文章;有些作品为了给剧作增加看点,不惜反复使用“英雄+美女”、多个女人争抢一个英雄,或多个男人追逐一个女人,争风吃醋,打情骂俏的桥段等等。深入考察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与创作人员忽视历史真实、无视人物个性塑造、文化底蕴和审美取向的偏离有关。
抗战题材电视剧既是反映历史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历史生活的美学创造。作为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通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特殊艺术形式,抗战题材电视剧要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就不应也不能无视历史、虚无历史、解构历史。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历史真实的审美创造,即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重构战争叙事;要对抗战剧既有的创作格式、想象畛域和审美边界,进行持续不断的突破,使之进入艺术创造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