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军事文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文艺巡礼

电影:强国强军时代的 光影回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电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军队电影工作者高扬时代的精神旗帜,聚焦中国梦强军梦鲜明主题,以正步走的昂扬姿态,以崇高阳刚的美学精神,奋力书写时代军旅的恢弘壮美与战火硝烟的诗意情怀,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电影佳作,奏响了中国电影的黄钟大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军队电影人始终如一的责任与担当。每逢党和国家重大庆典纪念,创作推出重大题材的献礼影片,已成为国家荧幕不可或缺的主音大调。

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忠诚与背叛》;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影片《八七会议》《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引起热烈反响;2014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期通水,影片《天河》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

最为瞩目的是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百团大战》《战狼》《战火中的芭蕾》《开罗宣言》《诱狼》《智取威虎山》《胜利大阅兵》等多部影片集体登场,成为国家影视舞台的鲜亮方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遵义会议》《勇士》《大会师》《生死96小时》《血战湘江》等影片接蹱上映,以鲜明有力的银幕印记为纪念活动献上了一份厚礼。

与以往相比,这些影片类型、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基调更加多元,一方面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品格和审美姿态,为新世纪以来军事电影发展探索了别样的路径;另一方面在不同维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感动、思索和新意,成为中国梦强军梦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

军队电影人始终坚守主流文化阵地,热情传播英雄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贯注的军事题材电影,始终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派、军旅风格、时代气息。

这种坚守,源于忠诚的信仰、崇高的信念。那是《忠诚与背叛》中的共产党人在风雨飘摇中拒腐防变、铲除腐败的勇气和决心,那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光辉岁月,那是《古田会议》历经风雨永远不变的建军之魂。今年八一厂创作的影片《血战湘江》,真实呈现突破湘江的惨烈与悲壮,充分表现红军将士听党指挥、不怕牺牲、英勇决战的血性与担当,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怎样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在生死存亡之际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带向远方。

这种坚守,在于回归战斗文艺传统、突出军味兵味战味。特种兵题材影片《战狼》的推出,成为2015年影视界的一个现象级事件。这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借鉴好莱坞战争片的拍摄手法,演绎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叙事,那些扣人心弦的格斗场景、近乎剽悍的武器展示和交火场面,令人热血沸腾。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这种血性十足、战味十足的场景还鲜活地呈现在《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不屈抗战、荡气回肠的豪迈里,在《目标战》战功卓著的红一连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里,在《战火中的芭蕾》战火硝烟和芭蕾交织的旋律里,在《大会师》气吞山河、震撼心灵的历史画卷里。与此同时,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摄制了《永远不变的军魂》《再说四渡赤水》《戎装小平》《父亲的战场》《雷锋班》《铁甲精兵》《三栖精兵》等多部纪录影片,成为教育激励部队官兵、砥砺激发战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这种坚守,源自执著的奉献、默默的牺牲。无论《守望者》漫天风沙中寂寞坚守的大漠铁道兵,还是《冰血长津湖》像冰雕一样凝固在冰雪中的志愿军将士;无论《生命处方》中白衣天使对生命和事业的深邃情感,还是《相伴库里申科》历经70余年相依相伴的守望,都是对牺牲与奉献高度艺术化的诠释。

军队电影人始终在探求国家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努力建构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叙述中熔铸艺术化的表达,在多元文化中执著坚守,在继承传统中锐意创新。

将百团大战这一抗日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搬上银幕,是军队电影人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又一次正面强攻。《百团大战》全景再现了百团大战气壮山河的恢弘历史,影片从3000多个大小战场、数千次作战中,选取娘子关、西营坞、关家垴、黄崖洞等代表性战斗进行聚焦,分别展现破袭战、铁道战、坑道战等战斗形式,既有八路军总指挥部的真实决策,又再现了战壕中的真实战斗,呈现出一幅气势雄浑的战争画卷。

今年推出的战争片《勇士》,将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故事,进行了类型片的艺术重构,宏大的战场书写、跌宕的故事情节、动感的战争场面、细腻的英雄造像,把观众带回到8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情境中,亲身体验昼夜兼程240里的生死时速和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绝命搏杀,为中国电影注入一股英雄豪气、一层厚重底色。

军队电影人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八一厂与电影频道联合打造了《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姚喆游击大青山》《朱程浴血鲁西南》等共和国名将系列战争影片,以辽阔的格局开拓一片全新的电影战争图景。

当前,《洪流》《中国蓝盔》《红海行动》《突出重围》《建军大业》等多部军事题材影片正在紧张创作之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电影人一定能乘着时代的东风,以广阔丰赡的思想内涵和新颖多样的艺术呈现,打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电影精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精神文化力量。(刘凤玉)

电视剧:几番姹紫嫣红

如果把观察区间定在党的十八大至今,对全民追捧、时常占据“今日头条”的电视剧艺术来说,无疑已属于漫长的跨度。的确,此期间军旅-战争-谍战-传奇-军人情感等类型或领域均涌现出了名噪一时,堪称“现象”的电视剧。然而,大浪淘沙,千帆过尽,当时“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国产军旅剧,大多随风远去、几至断片,只有极少部分,依然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追剧回忆、甚至有此酒尚温的酣畅感。

在此不妨就类型和题材来做大致回顾和梳理:

革命历史和伟人造像 在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视剧风云际会,其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二)《辛亥革命》《东方》《战地黄花》,以及此后数年间的《寻路》《太行山上》《国家命运》等剧,均展现出了继新世纪初页电视剧《长征》刀削斧砍般气势磅礴的审美取向,分别将荧屏上曾经展现过的重大历史进行了更精细的挖掘。此外,以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为契机摄制播出的《毛泽东》以及《聂荣臻》《刘伯承元帅》《陈云》《开国元勋朱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等剧分别以伟人一生或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生经历为表现对象,开掘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且深感震撼的情境定格,诠释出伟人们在面临抉择时的精神轨迹与情感脉络。

由此,以央视一套、八套为主要播出平台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大事件、大人物为经纬,几乎不间断地大板块对接,已然较为完整清晰地呈现了自20世纪初叶到改革开放期间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发展建设史。首先,它们为长篇连续剧这一体裁贡献了开阔辽远的历史观照,以及承接有序的创作路径;其次,它们传递了对伟人、父辈的敬爱和深厚情感,以及其唯物史观、人民史观、革命史观的坚定不移和创造性推进,一方面表现了对历史的强烈激情与珍视,一方面又体现出艺术细节的大胆想象与审美嫁接。

类型探索和英雄传奇 红色献礼剧中产生的《中国1921》《开天辟地》《风华正茂》《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剧以喷薄欲出的青春激情,想象了伟人们的意气风发与宏伟抱负,其中既不乏一代青年面对民族磨难时激应而出的图强血性,也充盈着他们面对友谊和爱情的直白与炽热。我们欣然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在主旋律影视当中被搁置、然而十分紧要的东西在自觉地回归。

首先,上述作品均避免了直接说教,让主要人物的情绪状态和内心世界走向了真实化和多元化;其次,它们在调度、剧作、表演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摄影、剪辑、录音技巧也十分严谨工整,在形式上显示出长足进步;再次,这一批作品注入新时代的精神解读,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继承性创新。由此让人想到一部没有采取宏大叙事、淡化历史背景和参照的军旅情感剧《父母爱情》,它不过是以幽默笔触串联了数个生活场景,还原了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相互磨合、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然而其弥散出馥郁的怀旧温情,却靠近了婚姻的本真和生活的肌肤。

谍战剧《借枪》《悬崖》《誓言今生》《伪装者》《父亲的身份》《麻雀》等延展了《暗算》《潜伏》的创作高度。其中《借枪》以生活白描和文艺气息胜出;《伪装者》特别善于注意营造人性的纠葛和细微之处产生戏剧化的反转,十分“烧脑”。不可否认,谍战的精彩形式、惊险美学和受众心理的结合使其具有先天优势,然而,我们也似乎应该觉察:此类型至今已储存了较丰厚的创作经验,具备了独有的张力和爆裂感,以及令人在悬念中深呼吸的冷峭与吊诡。主创们绞尽脑汁,进行高难度创作的自觉与自信,值得喝彩。

传奇剧中,抗战剧《中国地》《远去的飞鹰》《战长沙》《红色》《我的特一营》以及开播不久的《好家伙》等剧无疑将那些手撕鬼子以逞感观之快的雷剧甩在身后。其中,《战长沙》深入地刻画了战争对人与家庭的扭曲,以及底层民众宁为玉碎的悲壮情结;而《北平无战事》以令人难以想见的韧劲和执著,极大程度地复原了波诡云谲的时代现场;《三八线》则首度在荧屏勇敢地逼视和呈现那场残酷的立国之战……

此外,《十月围城》《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壮士出川》《我的青春在延安》《奢香夫人》《白云飘飘的年代》《水上游击队》《海魂》《十送红军》《桐柏英雄》《尖刀出鞘》《先遣连》《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破阵》《二十四道拐》《东方战场》《地火》等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代军营和大国想象 一直以来,现实军旅题材电视剧培养了一群关心关注现实军营的忠实观众,是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维护国家、军队正面形象,传播军事文化上发挥了主力军的正面强攻作用。反映当下的军事影视作品也最能体现军事文化的整体现状。

《我是特种兵》以时尚青年和特种兵形象触动了“80后”、“90后”族群的敏锐神经,在积极正面人生观的照耀下,该剧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理想、爱情的强力叙事,不少青年学子受此剧鼓舞参军入伍;《火蓝刀锋》中主人公从推销员成长为“为祖国大海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海军陆战队兵王;《雪域雄鹰》里性格迥异的少年,在高原的艰苦条件中淬火重生,最终都成长为“为国而战、战无不胜”的优秀战士。此外,情景喜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反映陆航团飞行员训练与现实生活的《陆军一号》、以及反映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在亚丁湾》,都是有血性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作品。

纵览军旅电视剧近年来的整体繁荣,是该文艺形式数十年从摸索发展到逐步成熟的成果展现。无论是从价值追求、时代气息,还是故事风格、形式和质地,抑或表演方式、电视剧语言,以及表现手法、制作手段,都在迅速地走向精美和成熟。这真切地反映出电视剧行业与我国近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高度契合,同时也对这一大众艺术门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形式美和娱乐性要求。成就不可谓不大。 (朱寒汛)

美术:凝神聚气绘强军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美术工作者直面强军实践,描绘官兵形象,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为标准,创作了一批与时代要求和审美气息相匹配的军事美术佳作,充分发挥了图像的力量和图画的魅力。军旅美术的担当与责任、承载与开掘、自信与语境,构成了新世纪军事美术的崭新面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

军旅美术的担当与责任 全军美术工作者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突破军事美术的高原瓶颈,追求艺术的高峰境界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军旅美术在当好主流美术创作精兵强将的同时,肩负强军文化的担当,这是时代赋予军旅美术家不可推卸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近年来,全军连续举办大型美术展览,在围绕主题主线展开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成绩,扩大了影响。如2012年7月的“纪念建军85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8月的“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览”,2015年8月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以及今年10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美术展览”等,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生动地再现了广大官兵在强军征途中的时代面貌。军旅画家积极投身到全国文艺界正在深入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以军队和官兵为创作中心,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通过造型的方式来传达出具有当下军事美学特征的视觉图像。在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中,端正自己的立场,找准自己的方向。在葆有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特征的同时,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为兵服务是军事美术永恒的价值 全军美术工作者秉承“为兵服务在路上”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完成重点宣传任务,利用各种机会走边防、下海岛,筑牢自己的生活根基。2013年,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营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强军目标的浓厚氛围,原总政宣传部组织创作强军目标宣传画,作品以生动准确、充满感召力的阐释方式,有力推动了部队教育活动的开展。下发部队张贴悬挂后,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2012年,全军部分画家赴南沙采风,乘南海舰队补给船登上永暑礁、华阳礁、赤瓜礁等海防一线深入生活,在军舰上开办“画说南沙——舰艇画展”,通过与海军官兵的同航行、同食宿,零距离地体验海上训练的艰苦与艰辛,同时,饱含深情地创作国画、油画及素描、速写2000余幅。在深入基层、为兵服务方面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军旅美术的承载与开掘 军队美术有着优良的传统,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第一课,“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艺术家”的要求和标准没有过时。战争年代,美术作品直接起到了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脍炙人口的军事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也说明立场和观念对作品创作的重要意义。如何孔德的代表作《古田会议》,之所以成为运用现实主义创作革命历史画的经典样式,就是因为他能深刻准确地把握主题的含义,认识与情感的高度一致,才使画家找到了形式与内容和谐完备的创作方法,达到了相应的艺术高度,创造并反映出时代的审美特征。同样,高虹的《决战前夕》,之所以成为塑造领袖人物的传世佳作,就是因为画家对主人公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其特征、个性的准确塑造,渗透出深厚朴素的革命感情,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弘扬传统,不忘初心,回归本色,继续前行,显然是新时期军旅美术不可动摇的必由之路。《共和国将帅们》等作品入选新世纪的重要美术活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验证了这种创作道路的正确性。

近年来,结合主题主线及重大节庆活动组织相关的美术创作,军旅美术涌现出了许多在承载的基础上不断开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内容、审美趣味、艺术取向、语言结构上面貌各异,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如《北疆铁骑》《南海,南海》《晴雪》以壮阔的画面和震撼的形象,表现了新时代军人献身国防、能打胜仗的精神和斗志;《锋时代·预备》《海洋深处的早餐》《晨红》《一二一》《我们的军营》用独特的视角发掘出军事行动中的寻常之美,体现了新时期军旅美术探索精神和内在张力;《步步协调》《骄阳》《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士兵形象的悉心刻画和训练场景的生动描绘,再现了昂扬精神面貌与蓬勃的生命状态;《收复山海关》《民族先锋》《保卫家园》《战地记者沙飞》《杨靖宇》选取革命烈士的肖像和战争史诗中的一个截面,以厚重的笔调诠释了崇高的英雄主义主题和革命历史波澜壮阔的伟绩;《延安鲁艺的一天》《进京赶考》等在塑造领袖形象方面,显示出质朴而不同寻常的历史深度和形象高度。《瞬间永恒》《长空亮剑》《流逝的空间》将画笔涉入军事科技和装备领域,在秩序美与机械美的节奏韵律中开辟了国画创作的新形式。《南疆》《守望天山》《高原巡逻兵》以抒情的笔墨和诗化的意境,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阔美丽,抒发了戍边战士的奉献情怀;《铸石》《瑞雪——1940年的记忆》以纪念碑式的雄浑场景和充满寓意的画面,表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和平之师》《盾》《巡航》以典雅的画面和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当代军旅美术创作的学术高度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承载与开掘还体现在重视队伍建设和学术建树方面。《军旅美术家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生展》,体现了军队美术教育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军事美术创作的名家,为军队和社会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军首届雕塑创作培训班,这种依托国家名牌大学资源为部队培养人才的做法,不仅开启了军队艺术培训的新方式,而且培养了一支满足军营环境文化建设需求的新生力量。2015年,全军部分画家参加中俄两军文化周活动,在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举办以中国军队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了60名中国军旅画家创作的84件作品,以国画、油画、版画和连环画等形式,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壮举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方寸·2016——艺术当代小件作品邀请展》《看·现——骆根兴纸本色粉100》等个展、专题展及研讨,体现了军队美术在学术上的追求和精进。

军旅美术的自信与语境 近年来,军队美术聚焦强军路上的崭新风貌,围绕强军目标努力熔铸火热军营的精神图像。许多有影响的优秀作品,通过对时代性、艺术性的高度关注和不断追求,在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染两个方面强化了主旋律绘画的表现深度和力度,突出了军事文化的特征和魅力,使人们对主题性绘画及军事美术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军队美术家在根植军营土壤、融入时代洪流的同时,在艺术上葆有充分的自信并探索恰切的语境,显得至关重要。

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感召力和需求量,它有一批真诚的追随者与实践者,它是主流文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军旅美术家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首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情感认同,包括思想深处的皈依感。这就要求把军事题材当作事业和学术去奉献和追求,而不仅仅是饭碗和工作。其次,对军人身份的高度认同是军事主题创作的职责显现,军队美术人才结构的改变、转换和调整,是与担负与完成创作任务相关联的,军队美术家对部队的深厚感情不是几天或几周就能形成的。情感的投入和身份的确立,无疑是军队美术家在当下充满自信的根本基础。(许向群)

曲艺小品:紧跟时代脉搏

凸显兵味战味

在为兵服务的舞台上,曲艺小品节目以短、平、快特点著称,是强军文化阵地上的“轻骑兵”。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军旅曲艺小品作品,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部队文艺单位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举措和成效;能够深刻感受到每名军队文艺工作者聚焦强军目标、弘扬时代主旋律、释放强军正能量的创作劲头儿;能够深刻感受到每个用心打造的接地气节目的兵味儿、战味儿。

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 改革强军的征程上,我们的军营日新月异,如何将这崭新的时代风貌用文艺作品表现出来,是每个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命题。我们深知,文艺创作离开了人民、离开了生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只有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火热的军旅生活,作品才能受到官兵的认同和喜爱,要想在强军兴军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创作突破,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激发灵感,在火热军营中找寻感动。全军的曲艺小品编导和演员们一如既往地将触角探到基层部队,探到班排,探到演训场,敏感地并具有前瞻性地挖掘创作素材,用独特的创作视角来解读我们这个新时代、新军营、新变化、新成果。很多编导为了掌握第一手创作素材,真正走进连队,与战士同吃同睡同训练,战士们的每一句“新语言”,每一个“新想法”,每一个“新思考”都被收入囊中,让创作出来的作品多了一些时尚和灵动,更加准确地塑造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官兵形象。比如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参加全军小品大赛的获奖小品《紧急后送》,就是从演习场上发现了创作动机,通过艺术的夸张,揭示参演官兵要求通过真打实备来锤炼杀敌本领的强烈愿望。小品《光荣花》,是在作者下部队体验生活过程中,发现了贴在宣传栏里的一张真实的照片而引起创作冲动的。前进文工团的《冰湖冰哨小木屋》,如果作者不了解生活,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冬天里冰封的小哨所那准确细致的生活和情感的。前线文工团的《闭嘴》、海政文工团的《鸽子》、战斗文工团的《许愿帖》、空政文工团的《好好飞》、军艺的《80夫妻哨》、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恋爱问题》以及战士文工团的西河大鼓《老阿姨》、相声《谈“心”》,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相声《四世同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从生活中寻找到闪光点,进而完成创作。

营造能量气场,追求审美品味 一个曲艺小品作品是否成功,是否精彩,不光取决于它的可看性和娱乐性,关键取决于作品的立意高度和深度,特别是军旅作品,在这方面,更有它独特的审美标准。有没有正能量的气场,是否为提升战斗力服务都是在考量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智慧和责任担当。在今天网络、电视、自媒体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我们部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和阵地意识尤为重要。大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指南,不忘初心,坚持弘扬主旋律,努力创作出一个个思想底蕴深厚、艺术品味高雅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官兵。2014年的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创作推出了两个语言类节目,一个是小品《英雄帖》,故事发生在一线作战部队的训练场上,作品通过特战队员无意中“错发”英雄帖的小误会,折射了“演习不是演戏,训练就是实战”的主题。特别是作品大胆地提出“打不赢怎么办”这一振聋发聩的问题,更是通过一线战斗员的口喊出了“不能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的警世强音。另外一个作品是短剧《太行山上》,创作时,党中央强力转作风、树新风,正纲纪、反贪腐等一系列制度举措深得党心民心军心,为该剧提供了现实创作基础。其中一段台词是这样表述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守望的是同一个梦想。什么叫转变作风,共产党人牢记宗旨、继承传统就是转变作风。可是现在,有些人忘了,忘了本了。我要跟这些人说,当你想多占几套房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当年老百姓为你腾房宿营的亲情;当你想多捞票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老百姓最后一尺布为你做军装,最后一粒米为你做军粮的慷慨;当你想在人民面前摆谱炫耀耍威风的时候,请你想一想那些用血肉之躯为你挡住子弹的人民。当舞台上的老干部说完这段台词的时候,观众自发的掌声经久不息。那年春晚的小品《将军与士兵》收获了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为什么一件军事题材作品能在春晚上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关键是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情怀——军人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正是这种正能量的强大气场震撼了观众,感染了观众。在第十届全军文艺会演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曲艺小品作品,前线文工团的小品《胡辣汤》,没有口号、没有说教,在风趣诙谐中道出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一碗长寿面》,以过生日的小事反映在群众路线教育中部队官兵的所思所想。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小品《醉氧》,在不长的篇幅里让我们看到战斗在高原上的士兵兄弟比高原还高的人格及理想信念。前卫文工团的山东快书《随份子》、河南坠子《甲午观潮》,前进文工团的坐唱《时代列车》,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独角戏《壹号家族》等等,都将思想性、娱乐性紧密结合,得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坚持为兵服务,凸显兵味战味 一件文艺作品最大的价值是体现在为兵服务过程中的。边关哨卡、海港码头、演习阵地、训练场上到处都是舞台,部队文艺工作者将一件件优秀的曲艺小品奉献给基层部队,到处都能听到官兵的掌声和欢笑声,在官兵眼中,他们就是最大的明星,因为,他们演的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发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没有距离感,只有亲和力。由于曲艺小品节目道具少,所以不论炊事班还是阵地前,都能随时随地开演,特别是这几年野战文化的兴起,让每个节目从创作初期都立足于贴近官兵,凸显兵味战味,没有豪华包装,没有绚烂灯光,有的是那份对基层官兵真挚的情感和真心服务的热忱。(李文绪)

2016-11-28 1 1 文艺报 content5847.html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文艺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