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三十三年“磨”一书

——读徐光荣《蒋新松传》有感

□高 深

唐代诗人贾岛在《剑客》中说:“十年磨一剑”。其原意为若干年习武,以备不时之用。后来这句诗多用于赞誉专心致志从事某一事业的刻苦精神。十年一剑,时间可谓不短,而我最近读了传记作家徐光荣先生的新作《蒋新松传》,发现这竟是作者近33年深入生活,追踪科学家足迹,广觅素材,深度挖掘,一次次成稿,一次次打磨,不乏精雕细刻之力作。我由衷地为这位老友的“磨剑”精神点赞。

《蒋新松传》全书40万字,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列丛书之一,由人民出版社、航空工业岀版社联合出版。传主蒋新松是我国资深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开拓者,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连续四届担任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蒋新松传》以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他在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中开拓创新业迹为经纬,勾勒描绘了他为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他不休止地探索,逆境中不气馁,风雨中敢担当,是一个站位高、颇具战略眼光和将帅风范的科学家。

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起码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史实性,严格尊重历史,作者要以客观的写实心态,追求传记的真相;二是注重文学性,作者要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塑造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传记写作经验的徐光荣,凭着对传主多年实践的跟踪和交往,已经深入到写作对象的精神家园,做到了科学精神与艺术升华融合交织的高度,为我们带来一种闻之陌生视之易懂的文字享受,凸显了传主精神层面的多方位共鸣的个性品质。

在作者笔下,蒋新松身上凝聚的是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气质:“活着干,死了算”。这豪迈的话语并非头脑一热的廉价誓言,而是延伸到蒋新松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压舱石。作者准确地找到了蒋新松人格形成的原动力,通过他对每一个重要事件的表现,揭示了传主性格成长以及成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开拓者的真正动因。“他少年时代就在心中深深扎根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磨砺中日渐形成的与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 作者用了颇多笔墨写他艰辛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在逆境里的挣扎,没有回避生命中曾有的苦闷与彷徨。蒋新松从上海交大毕业进入中科院不久,就因坦陈直言而被打成科学院系统最年轻的“右派”,跌入人生谷底,但他没有颓靡,作者引用他的回忆:“太史公宫后有《史记》,孙武膑足后而有兵法……皆士之发奋之所为也……心灵上的创伤是巨大的,但这一切锻炼了我的意志。”下放农村、工厂,他把不幸变成幸运,在逆境中发现了亲近大地与人民的机遇,给了他一个改变当地生产条件和科技创新的机会,成为他科技报国的另类平台。作者真实呈现了科学家一生磨难多多的心灵史,使蒋新松一生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作品以较大的篇幅展现了蒋新松在“无穷的苦恼”中,坚持“无穷的探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高瞻远瞩,富于战略眼光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在许多人狂呼“文攻武卫”的“文革”动乱年代,他却在成为“批判对象”的情况下,潜心于追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冒着“反动权威”的风险,提出在中国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的建议;在科学的春天到来时,他带领新组建的机器人研究室成员攻关克难,率先研制出中国首台工业机器人;他敏锐地洞察到新的世纪中国将走向海洋,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研制海洋机器人,并率先研制出我国首台“海人1号”机器人;他担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后,心中装着满满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愿景,又果断地提出研制潜深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的规划,并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率领团队披荆斩棘,实现了这一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蒋新松在高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在当前极具现实意义和引领作用,闪烁着炫目的时代精神,并将转化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进行新的工业革命的动力。

在徐光荣传神而动人的笔触中,蒋新松既是一个对科研事业如同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献身者、一个能领导众人不断往前走的科技帅才,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子、一个从不循规蹈矩而永远充满抗争和挑战意识的梦想家和实践家。胡适曾说:传记文学要有“写生传神的大手笔”,“绣花针的细密功夫”,“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徐光荣在与传主形神兼备的精神性对话中,在对历史背景、时代氛围和社会动态具备高屋建瓴的粗线条扫描的同时,对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心理层次、情感本色的描写也拥有细微处见底蕴和以小见大的才华。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传主对音乐与文学的痴爱,开篇即写了作者与传主共同聆听德彪西的交响乐《大海》时的情景,作者与传主共同见证了那种大气磅礡、气势逼人、宽广宏阔的音乐对自然的表现力量,也印证了传主人格的境界与大海般的胸怀,敢于在惊涛骇浪中做弄潮人。这类与传主的心境、情怀相一致的细节让读者感到诗意盎然,发挥了文学在传记中的特有魅力,对人物起到了深层次的个性和灵魂的挖掘。同样,作者回忆一次传主深情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其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段落时情态的描绘,神采淋漓,当属神来之笔,唤起心灵激荡……作者善于捕捉传主人生中传神的细节、动情的画面和精彩的瞬间,整合出一种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般的大境界、大气象。

要达到这样的创作境界,不仅需要艺术造诣、写作技巧的积累,更需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期扎根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徐光荣自1983年为蒋新松写过《为痴情者歌》起,又多次写作以蒋新松为主人公的的文学作品,1990年应中国科学院之邀,写作并出版了《魂系人工智能王国——蒋新松传》后,更成为传主无话不谈的朋友,也成了自动化研究所的常客,亲见了传主的许多科技创新成果,这使他对蒋新松的业绩如数家珍,使他在蒋新松因公辞世后仅一周就在《沈阳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魂系机器人》,该文由《科技日报》和新华社转发后,中组部等五部委又号召全国开展向蒋新松学习的活动。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徐光荣受中共辽宁省委的委托,完成了近20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科技帅才蒋新松》,文学成了学习蒋新松的辅助教材。这次是徐光荣第三次为蒋新松写人生全传。年过古稀的他带病深入研究所,走访上海、深圳、北京,挖掘解密的档案与资料,捋清了蒋新松生前时时挂心的机器人产业化和机器人征服海洋的进展与成果……正是徐光荣33年来扎根生活孜孜以求的辛勤耕耘,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跋涉,才使《蒋新松传》为读者奉献了一位非常丰满且富于人格魅力的科学家形象。传主、传记和作者,在这里成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铸成了这个伟大时代和伟大事业的记录。

2016-12-05 □高 深 ——读徐光荣《蒋新松传》有感 1 1 文艺报 content45444.html 1 三十三年“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