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与传统书写不同的是,这种万众创作的趋势愈演愈烈,每个人都有情感表达的需要,成千上万的微信公众号成为读者们阅读的文化碎片,而在这些文化碎片中,不乏精巧的散文作品。表达的自由和不为写作而撰写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来自于生活本真的语言。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应该说更强大。
到底什么是散文?或者说散文有哪些脾气?可能每个作家的解释都不相同。王宗仁、周涛等军旅作家的散文的雄浑、刘亮程等边疆乡野散文的独特、余秋雨等作家的文化散文的优雅、周晓枫等作家的城市散文个性化特色,祝勇历史散文的厚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传统的散文书写有了多向度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散文的疆域。而互联网的兴起,让散文作者和散文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大批网络作家最初都是从散文书写开始的。小说家们在长篇创作之余的闲散之作也拥有各类市场;诗人将诗歌的灵性移植到散文创作之中;而对以散文为主业的报刊界的作家们而言,以石英、梁斌、彭程、刘琼、刘洁等为代表的散文作家则呈现着正统旗帜下的转型。这一时期,平民化写作获得丰富发展,一大批作家一方面游弋在散文刊物之中,另有更多的散文作家活跃在网络上,并日益转化为散文创作的主力。相对于小说,散文的精致与通达,短平快的特点可以成就写作者的写作风格,散文作者可能缺少诗人高度凝练的功夫,但散文里的诗性则断不可少,散文作家凝神聚理的功夫则可兼具小说家的宏大和诗人的凝练。散文似乎是一个包容万物的大缸,可以承载各种写作的转型。散文的多元审美的快捷性,让散文容易同时走进读者的心灵,照亮他们的灵魂。
散文对题材的把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生活,更多的散文作者开始投入到更多题材范围的创作之中。上下五千年、驰骋五大洲,乃至关注地球之外的星体,都已经成为散文所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作家拥有了散文创作的自觉性,越来越多的散文作品成为摆在读者案头的佳作,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潜在的散文写作者。在新媒体技术驱动下,朗诵散文、配画散文、视频散文、漫画散文、风景散文等应运而生,丰富着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更多地走进民间大众,读者不只在报刊散文中搜寻散文作品,还可在更直接的手机等新媒体上阅读。散文真正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伴随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散文呈现,促使文学评论家应该关注草根群体的创作,应该关注网络上散文创作的潜在力量,而不是只关注多年耕耘在文坛的老面孔。衡量散文的标尺不能再因袭传统,而要有所创新。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分区域、分行业的阅读才能带来评价的公允性,仅凭几位评论家的阅读或者几个奖项来评价众多散文作品,已经无法涵盖当下的散文创作。当下的散文创作要求评论家富有民间视野,任何武断的评论都可能忽视民间写作对散文创作的可贵探索。打工作家、网络写手的著作有时候更能打动读者的心,他们的作品没有故作高深的炫弄,没有宏大意义的渲染,有着人生的温度与感悟,甚至有着更富有时代感的鲜活的语言。
散文的脾气是随着时代而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散文创作一旦形成范式,就意味着需要突破和革新。散文作家应有随着时代而开拓散文疆域、缔造时代语言、丰富散文表达形式的多种尝试。倚仗散文作家的自觉和文学界的共识,散文的新时代特征才会不断被发现。
新媒体时代千万民众的诉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评论家应该正视这种趋向;精英写作的时代已经过去,评论家的视野应该投向更多草根写作者,在通向多元审美的道路上找寻散文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散文家的自觉是与读者期待一致的自觉,当下散文需要的是一种宁静的梳理、通达的关照、包容的关怀和更高、更深、更接地气的写作探索。写作者要通过一种思想自觉和创作实践,感受散文随着时代而发生的脾气变化,自觉遵从于这种规律变化,才能有益于散文创作实践,也才能创作出多维度的散文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