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的日子。为庆祝建州60周年,“世界三七之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成就展”日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总人口36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文山境内汉、壮、苗、彝、瑶等11个世居民族世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富矿区”,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瑶族文化同样多彩多姿。这里高度发育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文山的奇山秀水,拥有8个国家A级景区。自然与人文共同成就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丽。
近年来,文山州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目前全州共有各类民族文化资源700余项,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9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4项、州级80项、县(市)级270项。具体说来,有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的三月三、陇端街,苗族的踩花山、闹兜阳,彝族的火把节、花脸节,瑶族的盘王节等节庆也异彩纷呈;文山州精美的刺绣、蜡染、银饰、编花等民族工艺和壮族农民版画,记载着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展示着各族人民的智慧。
文山州历史悠久,共出土铜鼓8种类型143面,以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使用年代久远而闻名,是中国重要的铜鼓之乡。铜鼓是古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作战和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国之重器”。早期出现时主要用来悦神和号令军队,被视为权力、财富的象征。文山州是铜鼓的发源地之一,是铜鼓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重要通道。文山州博物馆是目前全世界收藏铜鼓类型较为齐全的博物馆,是研究铜鼓文化必去的地方。文山境内已发现的铜鼓囊括了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全部8个类型。铜鼓舞始于原始自然崇拜,其舞蹈内容丰富独特,是壮族、彝族生产生活的集中反映。铜鼓舞也是文山的传统历法文化,积淀着壮族、彝族先民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内容,有着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方面的文化蕴涵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舞蹈以鼓点节奏展开,一年四季的生活劳动场景为动作元素,有播种、插秧、收割、采摘、纺线、打猎、敬酒等内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遗风。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闹兜阳”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聚居的村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活动是纪念古代一名叫“兜阳”的优秀青年。兜阳一生向善,为老百姓做好事,拯救人间苦难。他死后,苗族民众为之惋惜,在兜阳祭日(五月初五)举行“闹兜阳”活动,颂扬他的高尚品德,缅怀心目中的圣贤。期间,还有对歌、跳芦笙舞、打竹筒电话、打陀螺、摆长桌宴等习俗活动,目的是引导人们崇贤向善。
“苗族花山节”亦称“踩花山”,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花山节活动集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服饰展示、体育竞技等传统文化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包含吹芦笙、吹响篾、跳芦笙舞、爬花杆、射弩、打陀螺比赛和情歌对唱等内容,展现了苗族同胞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生活内容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云南壮剧是流传于文山壮族地区的民间多声腔戏曲剧种,属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形式。壮剧的产生和形成,与壮族“稻作文化”中的饮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文山壮剧由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组成。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三月或过小年节、陇端节、花街节等节庆时演出。主要有“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乖哥来”、“侬阿妮”等七大声腔,使用的唱白为本地方言和粤语。壮剧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依然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文山州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绚丽的珍珠。在繁盛时期,有200多个戏班活跃在农村。壮剧项目于2008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坡芽情歌主要流传于文山州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归朝镇老街三寨以及者桑、花甲等乡镇的壮族村寨。在富宁坡芽村流传着一首以81个符号为代表的爱情民歌,壮语称“布瓦吩”,意为“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通过月、星、树、稻谷、犁、禽、衣物、鸟、房屋、枫叶等图画符号,详细地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内涵丰富,风格形式大有《诗经》遗风,是壮族情歌的经典绝唱。坡芽情歌以壮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对,一唱一和,内容涵盖了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等,曲调以“分打捞”、“分标”、“分呃哎”、“分戈麻”等壮族山歌为主。句式多为五言,每首歌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押韵方式,韵律严密和谐,曲调优美、委婉动听,手法灵活多变,修辞适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坡芽情歌项目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继承传统与面对当下进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了每一个文山文化人的共同课题。 (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