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非遗”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本报讯 6月9日又逢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非遗”传承人和民俗文化学者,与天津大学师生欢聚一堂,互动交流。

活动现场被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作品装点一新。古朴素雅的蓝印花布、精美华丽的仙居花灯、憨态可掬的凤翔泥塑、精工细作的天津风筝、匠心独具的北京纸塑,还有洋溢着浓郁民间味道的杨柳青年画和山西剪纸……这些作品都出自“非遗”传承人之手。此次系列活动包括“皇会最后的记忆”口述史调查启动仪式,“传人·学子”携手非遗活动等。在“大树讲坛”第一期,冯骥才、向云驹、苑利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彼此深度对谈,展现当代知识分子如何以“文化先觉”的理念,构建中国“非遗”保护体系,践行“非遗”保护的本土化道路,并与年轻学子和社会公众互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葆有文化传承的活力。

冯骥才谈到,“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体现着当今一代中国人文明的自觉,也是一种自觉的文明。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因此,遗产日要强调其精神意义,使公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教育界也要利用好这一节日,培养下一代人对中华文化的情怀。

“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系列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天津市南开区文化旅游局、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主办。 (黎 华)

2018-06-13 1 1 文艺报 content21950.html 1 “非遗”主题活动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