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历时4年打磨提高,舞剧《沙湾往事》迎来百场演出——

“每一次演出都要像第一场那样,严苛认真”

2014年10月,记者受邀赴广州观看了广东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沙湾往事》的首场演出。剧作鲜明的主题立意、新颖的叙事方式、流畅的舞蹈演绎、动人的经典配乐,以及如诗如画的舞台呈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年来,该剧走过了北京、深圳、杭州、香港、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境内外30多个城市,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传播交流推广”三度资助,囊括了包括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在内的国内多项大奖,被专家誉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标志性项目”、近些年难得的优秀舞剧作品。今年7月26日,历经数次打磨提高的《沙湾往事》回到它扬帆起航的地方——广州,并特邀中国交响乐界中少有的全能型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现场伴奏,迎来它的第100场演出。从第一场到第100场,记者见证了这部作品一步步的成长、成熟,也感受到了一部优秀舞台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不做减法,艺术质量始终如一

舞剧《沙湾往事》以上世纪30年代广东沙湾古镇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围绕经典名曲《赛龙夺锦》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传奇故事,并用设计巧妙、优美生动的舞段诠释经典音乐的深刻内涵,犹如一部波澜壮阔、激昂奋进的广东音乐史诗。谈及这部作品百场演出的经历,广东歌舞剧院院长熊健表示,能被业内和观众认可的作品都是创作者用精益求精的艺术匠心和夜以继日的刻苦磨炼一点一点孕育出来的。“排戏首先要好看,这对舞剧来说格外重要。”熊健谈到,过去,我们在舞剧创作上忽视了对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营造,戏剧性较为欠缺,《沙湾往事》恰恰在这个方面做足了功课。“排练过程中,我们将艺术质量的把控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一方面注重戏剧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另一方面秉持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寻找舞台表现的最佳效果。”

4年里,通过国内外巡演,《沙湾往事》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收获了众多的铁杆粉丝。“有位观众已经看了33遍,全是自掏腰包、自己解决路费,这令我们非常感动。”熊健说,巡演的过程中,他们从来不做减法,即使出国演出,也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艺术质量始终如一。“现在很多院团为了获奖而排戏,获奖后戏也就进了仓库。《沙湾往事》永远不能刀枪入库。我们要走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演出培养和锻炼演员及运作团队。” 熊健介绍说,“百场演出下来,我们吸收了许多优秀演员,这对广东舞剧的创作水平和人才档次提升都有很大作用。仅轮换的演员就有80多人,他们为了保持状态基本没有休假,带伤上阵也不放松要求。”

当天的演出现场,记者也注意到舞剧《沙湾往事》的衍生品展台围着层层的观众,包括DVD、音乐CD、剧照画册,以及由舞剧衍生出来而特别设计的T恤、帆布袋、冰箱贴等,线上线下都受到观众的热捧。熊健告诉记者,“广东歌舞剧院作为转企改制单位,一直坚持以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衍生的文化产品也是该剧市场影响力的一部分。目前舞剧《沙湾往事》已演出百场,创收3200万。”

我们追求的是精致与返璞归真

广东歌舞剧院与广州交响乐团都有超过60年的历史,两所艺术院团最近一次现场演出的合作,还是1989年的舞剧《南越王》。此次《沙湾往事》百场庆典,为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视听效果,作曲家杜鸣特意为此次演出的音乐重新做了配器。广州交响乐团80多位演奏家的倾情演奏,并特邀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杨洋执棒。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说:“与现场乐队合作,演员会更加自由,更有利于淋漓尽致地表现角色情感。”

《沙湾往事》充溢着浓郁的广东地域文化元素,这首先表现在音乐上。杜鸣在为该剧作曲时借鉴了广东传统音乐的特色,又加以调整赋予其戏剧性与当代感。“《雨打芭蕉》原曲轻快跳跃,我把它的线条拉长放在剧中;而《赛龙夺锦》原曲风格很悠闲,在剧中则调整得极具力量感。就连剧中表现爱情的音乐,我也融入了广东音乐的影子,为爱情的呈现注入了一丝淡淡的忧伤。”杜鸣说。在配器方面,舞剧音乐在交响乐中加入了高胡、唢呐、竹笛、琵琶这四种体现广州音乐特色的民族乐器,进一步凸显全剧的地域风格。“舞剧音乐除了要保持情感的充沛以外,从开始构思就要考虑到可舞性,如果一个舞剧演员听到音乐后,肢体没有想动的意愿,这个舞剧音乐就比较失败。”在杜鸣看来,此次演出的现场伴奏让所有演员的情绪和肢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仅舞出了丰富的情节,更舞出了发自内心的情感。

《沙湾往事》的舞台上,由电脑编程的16面屏风完成了全剧各个情境的营造。“这些屏风上的纹样都是从广东佛山的建筑上拓下来的,是广东文化独有的设计风格。”《沙湾往事》总编导周莉亚说。每一次演出之前,她都会带着主创团队走进沙湾那片土地,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们强调的是返璞归真。百场演出下来,我们没有使用视频、LED,舞台上体现广东建筑元素的造型都是画出来的;演员跳的舞蹈也都借鉴了英歌、钱鼓舞等广东民间舞的元素,请老艺人手把手地指导。艺术作品首先要精致,演员对舞台更要有敬畏之心,每一场演出都要像第一场那样,严苛认真。”

“虚惊一场”的感受很美好

由青年舞蹈演员黎星扮演的何柳年无疑是舞台上最耀眼的人物。不管是他与许春伶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面对日军残暴时的义愤填膺,抑或是妻子为保护曲谱而被日军大佐刺死的那一刻,黎星的情感都是真实而饱满的,多次流泪的表演,更是让不少的观众为之动情。“剧中人物的故事太真实了,每次演出我不会去想怎么演戏,而是体会人物当下的感受,由情绪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为了让舞蹈语汇包含的内容和情感更加具体、接地气,黎星每接一部戏都会认真剖析人物、撰写厚厚的人物小传。“我就是何柳年,因为这个人物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创造的何柳年,首先是广东人,他喜欢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心里,比较含蓄、内敛,但是情感一定是火热的。就像其中一个桥段,愤怒的日本大佐把高胡摔在地上。此刻,普通人肯定会认为自己面临生命的威胁,但何柳年却把高胡捡起来,又拉了一曲音乐给最爱的人听,这就是艺术家的情怀。”

在黎星的心中,《沙湾往事》就像扎在泥土里的双脚,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这是我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戏了。我知道,两个小时后,我要和心上人诀别,我的妻子要死去,但那终究是‘虚惊一场’。每一场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还在,我又要经历一次生死轮回;当音乐响起,我的鸡皮疙瘩一下就起来了,跑上台,又可以去感受最真挚的感情。那‘虚惊一场’的感受很美好。”

据悉,《沙湾往事》百场演出之后,将受邀参加“泱泱国风·舞动经典——2018年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9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是沙剧自巡演4年以来,第三次进京演出。

(余 非)

2018-08-06 历时4年打磨提高,舞剧《沙湾往事》迎来百场演出—— 1 1 文艺报 content28384.html 1 “每一次演出都要像第一场那样,严苛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