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在困惑与挫折中成长

——话剧《沧浪之水》观后

□刘 平

由湖南省话剧院推出的现实题材话剧《沧浪之水》(编剧毛剑锋,导演刘锷)描写了一个知识分子走出校门后如何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故事。剧作描写的生活是普通的,但演出效果非常感人,让人看后禁不住思考人在成长中遭遇的种种生活与情感问题。

该剧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也没有蜻蜓点水式地处理矛盾,而是在描写、开掘种种现实问题的同时,深入揭示其对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性格特征和行为准则等带来的深层影响,直刺人性的软肋。池大为的成长经历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省医学研究所。卫生厅厅长马垂章慧眼识才,把他留在厅里工作。池大为信心满满想干出一番事业,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同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不习惯厅里人浮于事的工作作风,看不惯丁小槐溜须拍马的态度和看人下菜碟的行为,也不满于马厅长为政绩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的作风,因而得罪了领导和同事,在单位遭受冷落,被下放到医学研究会去“历练”。他不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也不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他牢记父亲的教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依旧走自己的路。但是,儿子被烫伤这件事却使他受到了刻骨铭心的“刺激”。他四处哀告求人帮忙,有人袖手旁观,有人想帮却无能为力。是马厅长用自己的车把孩子送到医院。可是,押金不够,儿子的伤不能进行治疗。是已经升任医政处长的丁小槐的“担保”才解决了问题。事后,妻子说要去感谢马厅长和丁小槐,他很不情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不为儿子想想吗?”妻子的话刺痛了他,他在灵魂深处展开了“搏斗”。当舞台上的池大为用手做成一把“手枪”对着自己的头“开枪”时,人物的心灵之“苦”让每个观众都受到了震动。

剧作在写出人物真实的同时,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深入开掘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人生愿景与社会大环境的密切关系,在复杂中寻找事物发展的合理性。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和人生追求发展的。比如,丁小槐和马厅长,他们身上有毛病,但并不是坏人。丁小槐没有什么真本事,靠溜须拍马当上了医政处长,但他并没有对平时对他“嗤之以鼻”的池大为进行刁难,而是在池大为最困难的时候“伸手相助”;马厅长欣赏池大为的才华,却不喜欢他浑身是刺,也没有记恨他“讲真话”拆自己的台。而池大为呢?他常年不得志,因为自己的“真诚”而屡屡遭受打击,事业受到挫折,这些他都能忍受,因为他不想当官,更不想像丁小槐一样去“蹚浑水”。但是,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做事却不断地啃噬着他的心。尽管妻子理解他的遭遇,但他心里却有说不出的苦。如何使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大环境?彻底地改变自己吗?这是横亘在池大为面前的一个难题。

该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但编剧并没有受原作故事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考察,提升作品的立意。这尤其体现在池大为的塑造上。剧作突出了池大为的才华与实干精神,削弱其投机钻营的动机。池大为重新被马厅长重用,虽然有妻子柳芳以精湛的医术救马厅长孙子的原因,但主要是他在工作实践中作出的成绩。在池大为后来被马厅长推荐为厅长人选的问题上,剧作与原作有了很大改变。原作写有人告马厅长的状,是池大为告的密。剧作则突出了池大为的才干。卫生厅的科研工作多年来上不去,马厅长很想在自己的任上有所突破,但苦于没有能力和得力人手。池大为及时解决了马厅长的困惑,并成为课题研究的主力。这件事不但马厅长高兴,所有的人都感到池大为是个人才,他既有对当地卫生现状的了解,又有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只有他能胜任厅里申报国家研究课题的任务。这是丁小槐们所无法相比,也无法与之竞争的。担任厅长之后,池大为既有所改变,又有所坚持,他没有忘记初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他维护马厅长的威信,又很智慧地实践着自己的工作理念与为人原则。他始终牢记着父亲给他讲过的12位历史人物——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等的教诲,使他走向了新的人生高度。池大为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带来人生思考与借鉴。这大概是该剧受到观众好评的原因。

该剧的舞台呈现实现了演出空间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呼应,并借助多种形式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如池大为第一次去拜访丁小槐和马厅长时,内心充满了痛苦,导演用几个黑衣人以手势的舞动,表达人物内心的纠结。开场的群戏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妙趣横生。在形象塑造上,着力于对人物细腻情感的表现,详略得当,绝不拖泥带水。演员的表演充满激情,尤其是王峰扮演的池大为对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握得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只是对丁小槐的描写有些脸谱化,戏也显得简单。假如再丰富一下这个人物,把他作为池大为成长的反光镜加以表现,也许会揭示出更深刻、更复杂的生活底蕴。

2018-08-06 □刘 平 ——话剧《沧浪之水》观后 1 1 文艺报 content28386.html 1 在困惑与挫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