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庞羽:发掘日常生活的“异常性”

□刘 琼

庞羽 1993年3月生,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曾在《人民文学》《花城》《锺山》《天涯》《大家》《作家》等刊发表小说30余万字,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曾获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奖、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即将出版《一只胳膊的拳击》《我们驰骋的悲伤》。 创作感言:小说其实也是一个洞。不过这个洞是在一条裤子上。要么缝补,要么撕开,我希望我早日拥有这样的臂力和决心,撕开世界,也撕开自己。

摆在我面前的是庞羽的几个短篇小说:《月亮也是铁做的》《我不是尹丽川》《福禄寿》《一只胳膊的拳击》《操场》。我画了一下这几个短篇的结构,发现一个基本共性,即小说的基本视角是一个女孩或者一个青年女性的视角,由此,小说写作的重心放在这个女孩与周边关系尤其是致密和亲密关系的描写。庞羽作为一个写作者,她的兴趣点是家庭关系和伦理关系。

对于家庭关系和伦理关系的描写,是中外古今作品孜孜不倦的主题,因为人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最敏感最好奇。庞羽这样一个“90后”作家,她对家庭关系和伦理关系怎么看?发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来描写?这6个短篇涉及的关系类型很丰富,包括父女、母女、兄妹、师生、夫妻等。《月亮也是铁做的》《我不是尹丽川》这两篇比较典型。结构是以女孩为视角中心,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三人关系形成主要内容,其他还有几个松散的关系作为辅笔、补充和链接。从这样的结构和书写里,我看到了庞羽的兴趣、惊喜和困惑,甚至是暗黑的心思。年轻的作家在寻找日常性的东西,但她无疑更关注异常性的东西并想写出这个世界的隐秘和奥秘,这是文学写作的乐趣,也是成长小说的特点。通过这些暧昧、模糊、痛苦的纠缠和挣脱的轻松,我们能识别小说里的女孩和写作中的女孩的成长性。

这几篇小说中还有一种类型,我非常喜欢。写社会关系比如阶层关系。典型篇目是《福禄寿》,写的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这篇小说的叙事有特点,像摄影棚里面放了两台摄像机,不断地交叉反打,一台是聚焦华玉卿这个知识分子,而元婶全家用的是另外一台。聚焦之下,人设最贴切、描写最生动的是元婶。而另一台摄像机观照下的华玉卿,代表一类知识分子形象,有符号性意味。作家在此塑造的这类坍塌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体瘫痪,精神开始无能和大幅退化。这是知识分子的异常性。这个异常性,最终被元婶识破并埋葬。这篇小说似乎有这样的批判意味,但个别角色也有符号化之嫌。

总的来说,《福禄寿》的叙事非常聪明,很有节奏感,从华玉卿和元婶的依赖关系开始,到最后华玉卿恼羞成怒解雇元婶,一步一步踏着锣鼓点推进。整个叙事像歌剧里的咏叹调,有高潮,也有转折。最后,元婶把华玉卿捆绑在华府里,不管不顾地离去。“外面的世界剩下一条缝时,元婶又把头探进,愤愤地说:‘你这可怜虫’。”这个结尾很好,写出了真实的合理的人性,表现出作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也体现了扎实的描摹能力。人物有现实基础,有生活底子,同时作品也有思考,有思想。小说写出了难度和高度。

庞羽的写作富有“南派写作”的特点,在南派写作里面,受江南作家的影响又要多些。庞羽的语言比较清丽,有古典韵味,抒情性较强,这使她的文本具有书卷气。此外,小说的细节抓握描写能力比较强,大量丰沛的细节感受,人物塑造的自觉性,写作的现实关注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庞羽小说值得关注的特点。

作家还处在成长期,我也给她提一点建议。6篇小说中,有两篇是第一人称写作,有四篇是第三人称写作,在第三人称写作里,自由渐进体的叙事方式非常好,但成败都因这种叙事方式。作家的“我在”意识过强,以至于“我”无所不在,许多人物描写被“我”的语言和观念裹挟,人物与身份产生差错,人物写不出层次感。

庞羽的写作有书卷气,但要注意把握度。比如说语言表达,小说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结构能力,庞羽目前的语言很有特点,但我觉得还应该更清晰点,而不是暧昧不明。能指要多义,所指应清晰,这是我对于小说语言的理解。

2018-08-06 □刘 琼 1 1 文艺报 content28396.html 1 庞羽:发掘日常生活的“异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