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为何悲伤

——一名初写者的文学思考 □张瀚卓

虽然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学生,但写作者真实的内心呈现让我们感受到初学写作时的思考与纠结。 ——编 者

已经很久没写通俗小说了。

虽然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学生,最初挑起我写通俗小说兴趣的是《猎魔人》。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教我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写作,让我明白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不是郑渊洁的皮皮鲁童话,也不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记叙文。这套书被我读了有20遍以上,有的情节背得滚瓜烂熟。直到它们供给我的食粮已经不足以填饱我的肚子,我才将它们小心地放在书柜的角落里。

它算是我踏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读物,可父亲总是对外宣称,我的第一本启蒙读物是阿来的《尘埃落定》。当时我的确读过几遍,也很是喜欢。他故意把这本纯文学小说提到前面,是不忍心说“猎魔人”那三个字——他大概估计大家都没听说过。

自幼儿园开始,无数生动有趣的人物就活动在我的脑海里。每当他们举手投足,我就发自内心地欣喜。有时在内心描摹一些声势浩大的场面时,还会起一身鸡皮疙瘩。那时,几乎每日与他们相见,以他们为伴,心里不自觉地就会描述他们每个人的经历、记忆和即将到来的命运,以至于经常上课神游,或喜不自禁,被怀疑有多动症。

《猎魔人》给了我敢于把内心场景描述出来的念想、信心和决心,以及方法与目标。其作者安德烈·斯帕克沃斯基把一个生活在刀剑年代的人物塑造得那么成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我的朋友兼亲人兼一时发生兴趣的路人,个个都是我在脑海里塑造的浪漫世界里的角儿。

电脑上闪烁跳动的文字有能力诠释另一个我,在有节奏的敲击声中,我从不觉得寂寞。初中二三年级,因为我所寄生的这个社会中没有我脑袋里的人物,有时感觉真的要疯掉!我始终在想,为什么这么完美、这么懂我的人就不能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为我带来不平凡的经历,而我的生活也因他们而不平凡。有他们在,多快乐!恰恰是写作让我有机会定下心来,亲手为那些让我魂牵梦萦的人物渲染生命,让他们活跃纸上。他们浪漫、悲壮、动人,我庆幸可以做一个描绘者和编织者。

这样,我抱着初来乍到的拼搏之心,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个5万字的故事。我的计划,是要塑造一个极其庞大的世界,大到可以把我的所有想法和意志包括进去;生活中的每一点体会、内心的每一丝浪漫,都可以在那里体现。存在我心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会一一亮相。

我写的绝不是网络小说家的段子和网文。这5万字我花了很长时间,认认真真叙述,认认真真描写!期间,因为父亲一句话,我却开小差写了3篇散文。这3篇散文得到父亲较高的评价,他说,一篇比一篇好。

那时有些自满,想要趁热打铁继续写几个。因为前3篇文笔不是很工整,导致后来改了好几遍,就决心第4篇时争取“一遍过”,不再做修改。当我写完,信心满满地给父亲看的时候,父亲说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文笔倒是工整了,全篇没有什么逻辑或语言上的问题,可是也少了触动人心的地方,只能算一篇好的作文罢了,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原先那种毛茸茸的东西消失了。”他这样说,我才明白自己太重视辞藻了,而且在题材上,是把陈年旧事拿出来强行填上感情元素。这让我一下子迷茫起来,仿佛再找不到散文的素材,不知生活中还有什么可写的。

他也偶尔看过我写的小说片段并给予褒奖。他说:“你可以试着写写纯文学类小说呀!”

我笑笑说,还是先写我的通俗小说吧,好久没写了。

随后我就和父亲愉快地谈起了文学,最后,我自豪地宣称:我最终要写一个四五百万字的小说!一个发生在蛮荒年代,由上百个故事组成的世界。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不同的主角,而真正的主角们会充当配角,在每个独立却又有关联的故事中发挥作用。我会让他们在自己目睹和经历的事件中成长,最终构成叙述上的“主角”,这就是我想做的。

我正说到兴头上,突然被父亲打断:那没意义。

我一下子愣住了,怎么会没意义呢?父亲说,那并不能反映这个社会需要的东西,只是个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通俗故事而已,而那些所谓的感动,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你想,写出来就一定有人读吗?

我哭了,痛哭。那天晚上,我发现一直给我力量的东西好像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也无法以他们独到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别人根本不会重视。

从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沉思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在我心中有血有肉,就算我写出来了,可也未必会对我的成长有所帮助,反而浪费了我许多学习时间,分散了许多学习精力。惟一可看到的意义,就是磨练了我的文笔。没有那5万字的练笔,不可能写出3篇在父亲看来相对成功的散文。

那是我很久以来哭得最痛的一次。而写到这里,我又哭了。我长久以来追求的东西,难道直接掉到了一个练笔废文的地位?这是何等可笑,何等残酷。

无数次,我希望主角可以活过来,和我说话、大笑,或像文章里那样给我个拥抱。我们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没有任何代沟,他会以他自己的看法,和我交流文中的其他人物。甚至有时,他还会带一些人来,我们将一起在我的心里谈天说地。

说回现在,我每天与自己的人物交流,他们是我塑造的人物,所以每天都能说出不同的点子。可当我满怀憧憬终于把我心里的所有人物和故事串在一起,试图让别人了解他们时,本是上百万字的作品才写了5万字,连个头都没写完就有人跟我说:他们没意义!你会怎么样?

那没意义……这里的意义指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懦弱的人。最初只是觉得心中的那个世界很过瘾很好玩,可等心里的东西多了,这便成了依赖。现在的我长期处于沮丧当中,用上众多小说和电影里常用的那句话:精神和灵魂得不到寄托。这种说法不恰当,却较为贴切,实际上又矫情了,当然达不到那个地步,只是这种说法能让自己时刻紧绷的心稍有缓和,使薄弱的坚决变成悲壮的伟大。

我觉得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这个位置都是空的——谁能保证生活中那些精神上的伤痛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无偿的安慰和体谅,谁能胜任?而我早早地把心交给幻想,我深爱他们,所以我希望他们有真正的价值和归宿,不只对于我一人。我不希望将他们迷失在记忆的长河中,我打心底恐惧,等我不再幼稚、不再矫情、没有所谓的文艺病时,他们也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2018-08-10 ——一名初写者的文学思考 □张瀚卓 1 1 文艺报 content29674.html 1 为何悲伤